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金秋时节的内蒙古通辽,2496亩玉米示范田株型紧凑、穗大粒满,智能灌溉系统在田间精准穿梭。10月17日,在“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专项2025年秋收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观摩会上,通辽市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示范田传来捷报,千亩方最高平均亩产1304.6公斤、万亩片最高平均亩产1265.06公斤,208.02万亩平均亩产1018.25公斤,标志着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科技支撑力量,“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自实施以来,始终聚焦玉米等主粮单产提升关键难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项目构建了玉米“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破解玉米丰产优质的技术难题。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窄行40厘米+宽行80厘米”优化行距、导航机械精量播种、滴水齐苗等10项关键技术,将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4500株/亩提升至5500—6700株/亩,粒重也显著增加。
据悉,专项实施以来,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联合优势单位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优质小麦—玉米周年丰产增效等成套技术,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建设30余个核心示范基地。在通辽市已整建制推广技术模式1032万亩,辐射内蒙古全区超2000万亩;伊犁州200万亩玉米规模化生产区平均亩产达1209.1公斤,创全球范围内玉米两百万亩高产纪录。技术辐射推广累计超过1.5亿亩,5.4万余亩实现“吨半田”水平的重大突破,大面积应用成效彰显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持续科技动能。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