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实习记者 夏天一
10月18日的北京,寒意渐起。这天,一位科学巨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杨振宁,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科学家,用一生将理解宇宙的线索留给了世界。
杨振宁与湖北缘分颇深。此前他曾在多部著作和多个公开场合提及他的求学历程。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湖北公安籍导师王竹溪将他引入统计力学领域,这也成为杨振宁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归国后,杨振宁多次到访湖北,数次前往华中科技大学交流。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受聘为名誉教授,并在该校露天电影场发表题为《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的演讲。此次演讲中,他首次公开声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
演讲当日,露天电影场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师生。“杨振宁先生到我们学校来,在电影场作报告,你们坐了三个小时,我坐了两个小时。”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回忆道,演讲过程中,杨振宁一登台,全场掌声雷动、欢声震天。
“我非常感动。”杨振宁后来告诉杨叔子,此次会议规模如此之大,秩序如此之好,热情如此之高,他从未见过。
当时,在杨叔子等校方人士的陪同下,杨振宁参观了学校绝大多数的试验基地。此次到访后,杨振宁对该校的发展表示了期待:“再过30年,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杨振宁与华中科技大学的缘分并未止步于此。“我希望把这些曾经感动我的事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萌发了撰写《杨振宁传》的念头,随后致信杨振宁。但接到的回信说:“现在不是时机。”
2002年,在一家出版社的邀请下,杨建邺在已经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着笔《杨振宁传》。杨建邺回忆道:“这次我先斩后奏,写了再说,幸亏杨先生没有发脾气。”
图书出版后,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发现了杨建邺的《杨振宁传》。“他觉得还不错,但是有一些错误,所以邀请我去他那儿谈了几次,纠正了很多错误,后来就再版了。”杨建邺说。2011年,获得杨振宁审定认可的《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正式发布。杨振宁称赞这本传记有着“翔实的史料收集、扎实的物理论述和踏实的写作态度”。
2007年,杨振宁携夫人翁帆重返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参加了“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学金”捐赠仪式。演讲时,杨振宁表示:“看到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我想起了我在西南联大上大学的年代,那时的礼堂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气派。即使1971年到复旦大学讲学,当时的办公室也非常破旧。”
“中国这20年的变化是一个奇迹。”演讲中,杨振宁也表达了对华中科技大学学子、对当代青少年的殷切期待,“相信华中科大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大时代,可以做出对国家、社会更大的贡献。”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斯人已逝,但对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而言,杨振宁先生的一次次讲话,早已化作精神养料,融入华中科技大学的骨血,成为师生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