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2025年10月,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期间,一艘轮船在黄浦江上缓缓行驶,江畔的世博中心金厅内,另一艘驶向未来的“船”扬帆起航。
10月12日至17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举办。
这场全球工程领域规格最高的盛会,主题为“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与会者相聚一堂,分享成果、汇聚智慧、探讨未来,共同绘就工程科技的时代新画卷。
共沐工程成就之光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出现在开幕式会场大屏上时,参会者纷纷举起手机记录。
这些年,全球工程科技成就非凡。
抗体偶联药物能精准定位癌细胞,“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采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有效遏制流沙威胁,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人类探索地球深海奥秘提供关键支撑……这些被镜头定格的工程成果生动印证着,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工程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增强发展动能、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国际社会对中国工程科技的进步有目共睹。
“天问”揭开火星奥秘,“蛟龙”探索深海未知,高铁串联民生福祉……重大工程持续上新,既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与此同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中国大地竞相涌现,一支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的工程师队伍已经形成。
截至2024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在工程应用领域,中国的成就令人惊叹。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英国物理学会主席基思·伯内特高度评价中国成就。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也表示:“过去20年,全球许多国家承诺推进脱碳进程,但近年来部分国家的态度出现动摇,而中国始终坚守承诺。例如,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与装机容量来看,中国已是该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
“40年前我来过中国,当时的中国和现在完全不一样。5年前我又去了北京和山东,再次看到中国的发展变化,深感震撼。中国工程建设取得极其出色的成就,有力推动了国家发展。”来自秘鲁工程师协会的何塞·恩里克·马查雷·奥多涅斯谈及感受。
在见证工程科技推动人类发展的辉煌成就时,全球工程界也清醒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气候变化、技术鸿沟、人才短缺等难题,仍需各国携手破解。
共话工程科技挑战
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怎样推动工程科技成果全人类共享?与会者抛出了诸多时代命题,他们急需找寻锐意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众多问题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是绿色发展,正如会议主题所呼吁——工程塑造绿色未来。
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阐释道,工程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各类产品与服务,服务于人类生存发展。“在此过程中,绿色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大多数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在环境效益方面并非最优。”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说。
另一个多次被提及的共性挑战是南北差距、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仍然突出。
非洲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雷菲尔·布特莱齐谈到了非洲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技术获取问题,非洲部分地区仍难以获得通信工具、实验设备等开展实践所需的资源,也无法接触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最新技术;二是培训者与讲师能力建设问题,特别是如何确保他们的知识技能始终契合市场需求;三是如何应对始终变化的社会需求与挑战,今天关注能源问题,明天可能就会聚焦水资源短缺,面对这些变化,教育者与培训者如何做好准备?
如何为女性工程师和青年工程师赋能,也是此次会议热议的问题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工程报告显示,在全球国家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对学习工程、从事工程职业的兴趣正在减弱,多个国家出现“逃离工科”现象,女性青年工程师比例也较小。
基思·伯内特坦言:“全球很多地区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工程人才,关键岗位的工程人才储备不足。例如,整个非洲大陆都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共谋未来工程蓝图
随着会议持续推进,工程科技界的未来在眼前徐徐铺展。行进其中,我们捕捉到三个关键词。
合作,跨越国界的科技牵手。
此次大会,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激动地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将加入清华大学。“从科技层面来看,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西拉姆·拉马克瑞斯纳说,“我们的目标是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催化创新,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为各国科技工作者搭建协作平台,让他们能共同构思创新方案、畅想美好未来,最终服务更多人群。”
基思·伯内特同样在会场上寻求合作,特别是在新材料、稀土、能源领域等方面与中国合作。“对英国来说,必须与中国合作,中国也应成为我们坚定的合作伙伴。”基思·伯内特说。
驭势科技专注于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截至目前已经与全球多家大型机场合作,为不同地区极端场景下的无人驾驶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该公司董事长吴甘沙介绍,公司已形成“提前了解法规合规—产品合规本地化—找本地伙伴协同创新”的国际落地模式,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
共享,弥合鸿沟的成果普惠。
雷菲尔·布特莱齐分享了一条好消息:会议期间,非洲工程组织联合会与中国科协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推动工程领域深度合作。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任主席龚克正在推进非洲工程能力建设项目,致力于利用全球工程科技经验为非洲工程科技发展助力。他介绍具体举措:“一是为非洲培养一大批工程人才;二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缩小工程科技差距;三是通过南南合作带动全球合作,携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信心,照亮前路的信念传递。
“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充分释放工程科技的潜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可持续、更加公平、更为和平的世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会议贺信中表达了坚定的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利迪亚·布里托女士的宣言掷地有声:“当前,我们面临重大挑战,但工程科技改变人类命运的力量更为蓬勃。让我们通过教育、创新和包容赋能下一代工程师,共同构建这样的未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任何天赋也不会被浪费。”
对于女性工程师的未来,雷菲尔·布特莱齐同样充满信心:“同理心是女性工程师的独特优势。为了共同目标携手努力、相互支持,无论是工程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的女性,都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变得不可阻挡。”
从世博中心的思想共鸣,到全球工程界的行动共识,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已然书写全球工程领域的新篇章。未来,中国将以工程科技为笔,携手各国同绘工程科技新答卷,照亮绿色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