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20日,由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专业支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无痛中国”疼痛管理科普传播大会在京举行。
为了帮助公众认识和科学应对常见疼痛,当天,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帮助公众识别与应对退行性病变疼痛、运动损伤性疼痛、肌肉劳损性疼痛、头面痛及牙痛、偏头痛和痛经等常见疼痛,就非药物干预、外用药物和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等做出了提示。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会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在疼痛应对方面,公众目前依然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在疼痛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面存在认识不足,没有及时识别和应对,导致病情延误。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曾经我们以为“忍痛”是每个人的义务,现在才知道“不痛”是每个人的权利,希望每个人都能受益于观念提升和医学进步,避免疼痛的发生。同时,生活中有很多的疼痛,来自对身体的过度使用却从来不舒缓。白岩松特别提倡公众不仅要练力量,也经常练一些康复性的拉伸,并倡导其成为公众常备的一种舒缓方式。

为配合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宣布的“关注中低收入条件下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2025全球年主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呼吁,第一是要强化疼痛防治知识普及和基层科普传播能力,提升公众科学应对疼痛、合理用药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要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的慢性疼痛管理中心,强化基层疼痛诊疗服务能力;第三是强化疼痛管理可及性,基于社区及社区周边健康服务场所(如连锁药店),设立慢性疼痛管理服务站点等。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教授介绍,由于年龄因素、劳损或不良姿势等引发的颈痛、肩痛、腰背痛、关节疼痛等多属于退行性病变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疼痛问题之一。如发生上述疼痛,应及时识别、积极应对,避免短痛变成慢痛。可对疼痛部位开展针对性锻炼及肌肉拉伸放松;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保持正确姿势、经常活动、拉伸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水清教授表示,炎性疼痛是由炎症反应引发的疼痛,主要由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触发身体释放的“炎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日常生活中,运动损伤、劳动损伤、腱鞘炎、滑囊炎、骨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都和炎症反应有很大关系。
据悉,“无痛中国”公益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联合卫生管理部门、学术机构、专家等多方资源,通过科普教育、社区防控、基层赋能三大板块,力求提升对疼痛的科学认知,推动疼痛学科的建设和公众健康习惯的转变。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