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实现突破、高性能浮力材料研发成功、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问世……记者从22日举办的“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活动中获悉,“十四五”时期,厦门市通过构建创新载体与高能级平台矩阵,深度联动产学研各方力量协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产出近百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领先的产品或技术,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这五年,我们聚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承接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由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表示,“十四五”时期,厦门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动能显著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壮大升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融合创新生态更加优越。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达介绍,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厦门“从无到有”建设厦门科学城,围绕城市产业发展需求,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高水平成果孵化载体,引进一批大院大所、科技领军企业来厦门建设3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成果孵化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此外,政府每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财政科技资金,引导基金、专项债、国企投资、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不少于1000亿元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及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
目前,厦门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783家。其中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嘉庚、翔安、鹭江3家省创新实验室已产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嘉庚创新实验室累计转化各类成果270项,孵化创办31家科技型企业,累计吸引外部投资近7亿元;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出全球首支鼻喷新冠疫苗、首支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首支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等;鹭江创新实验室率先全国开展海洋动物新型抗菌肽研究,已发现并命名100多种抗菌肽,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开辟了新路。
此外,厦门支持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411个,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三五”末的2282家增长到目前的4735家,彰显厦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