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王桂萍
“以前楼下只有光秃秃的空地,现在出门走两步就是铺满落叶的小公园。”家住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碧水源小区的李阿姨,带着孙子在朝阳山公园里踩着金黄的落叶玩耍,话语里满是欢喜。深秋时节,乐都区各个公园已然换上“盛装”,金灿灿的杨树叶、火红色的五角枫、深褐色的柏枝与清澈水景、蜿蜒步道相映成画。

近年来,乐都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大公园提质”与“口袋公园补缺”双轮驱动,相继建设的公园既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以生态建设提升了城市宜居度,让绿色发展的“金色成果”惠及民生。
在“大公园”建设中,当地已建成的三河湿地公园成为标杆——昔日荒芜滩变为如今“彩色生态带”,岸边的芦苇与远处的红柳、近处的秋菊构成层次分明的画卷,成为集生态防护与深秋健身于一体的城市核心“暖肺”。
为满足群众“出门入园”的迫切需求,乐都区以“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规划增绿”的“四绿联动”策略,让口袋公园在闲置角落、裸露地块间悄然绽放。
在彩陶公园、进喜公园里,老人们围坐在洒满阳光的长椅上聊天,孩童们追逐着飘落的枫叶嬉戏,暖融融的场景每日上演。南凉遗址公园、西沙沟湿地公园补种了耐寒的秋景植物,筑牢城市深秋生态基底,成为周边群众的“共享暖客厅”,这份家门口的深秋惬意让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滩,别说鸟了,连草都长不好,冬天风一吹更是荒得很。”洪水镇河西村村民感叹道,没想到昔日的废弃滩,如今成了禽鸟南迁的“中途驿站”。在乐都区众多大小公园中,污水处理厂“变身”的湿地公园尤其亮眼——深秋的湿地里,水草虽已泛黄却依旧丰茂,澄澈的尾水缓缓流淌,岸边的秋柳低垂,偶尔有鸟掠过水面,这份深秋生机让所有群众赞不绝口。
据了解,截至2024年末,乐都区已建成、改造各类公园绿地10个,总面积达198.7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面积扩展至908.61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升至45.43%,较2020年增长4.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7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5.1平方米,“推窗见秋景、出门入暖园”从愿景变为日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