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之柱”中观测到触发式恒星形成效应

2025-10-23 12:35:3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宗诗涵

记者10月21日获悉,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高健团队与云南大学教授陈丙秋团队利用韦布空间望远镜的超高清观测数据,在“创生之柱”中发现了大量新生恒星,为“触发式恒星形成”理论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10月21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在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寿命虽短,却能量惊人。其产生的强烈紫外辐射和狂暴的恒星风,能够吹散和蒸发周围的星际气体云。这一过程看似会抑制未来恒星的形成。然而,理论预测,这种强大的力量在摧毁原有结构时,也可能压缩其周边区域的气体,导致气体云密度增大到足以在自身引力下坍缩,从而“触发”新一代恒星的诞生。究竟是“抑制”还是“触发”,抑或两者并存,是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前沿科学问题。

“创生之柱”——鹰状星云中那片最早被哈勃望远镜拍下的标志性气体尘埃柱,正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绝佳“宇宙实验室”。它们正被其附近NGC 6611星团中的大质量恒星所发出的电离辐射猛烈冲刷和塑造。尽管其结构本身就被认为是恒星反馈作用的产物,但过去的天文观测在此区域内仅发现了数量稀少的“婴儿恒星”。由于证据匮乏,天文学家难以确认触发恒星形成过程是否在此真实发生,甚至有部分观点认为,此处的恒星形成活动可能并不活跃。

韦布空间望远镜强大的红外观测能力使其能够穿透尘埃,直视“创生之柱”的深处。由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对韦布空间望远镜的高分辨率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新发现。他们在“创生之柱”内部及边缘成功识别出253个可靠的年轻恒星体候选者。这一发现刷新了以往认知,并证实该区域是一个活跃的“恒星育婴室”。

研究发现,这些新发现的“婴儿恒星”并非随机散布,而是呈现出独特规律。它们高度集中地排列在柱体的边缘,仿佛是被大质量恒星的冲击波“挤压”而出。此外,研究还发现,距离“雕刻师”恒星越远的地方,年轻恒星的平均年龄似乎越小。这些空间分布和潜在的年龄序列特征,都与理论预测的触发恒星形成过程吻合。同时,研究估算出该区域近百万年来的恒星形成效率高于常规预期,进一步支持了外部触发效应正在提升恒星形成率的观点。

“这项发现标志着我们对‘创生之柱’乃至恒星形成规律的认识迈出了关键一步。”陈丙秋说,它以全新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的反馈确实能够有效地“触发”周边恒星的诞生,深化了研究人员对恒星诞生与演化的认识。


责任编辑:骆香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