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19日—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IACWSC 2025)在江苏南京召开。大会由第9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第29届亚太地区杂草科学大会和第17届中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主办。
杂草是全球性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常发性有害生物。2024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约1.19亿公顷,农田杂草发生面积高达1亿公顷,占比超过85%,年均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转型背景下,难治杂草危害加重、群落演替加速、除草剂抗性蔓延与药害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创新草害防控技术,对保障全球粮食与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大会以“新技术引领杂草科学发展”为主题,除特约报告外,还设置了分会场报告、研究生专场、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杂草生物学、生态学、分子机制、智能识别、抗性治理与绿色防控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分享各国成功经验,凝聚科学共识,共谋未来发展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代表承办方做了“三源合流,共创世界杂草科学新未来”的演讲。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亚太地区杂草学会主席、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香菊介绍,我国曾于2001年与2012年分别在北京和杭州成功承办亚太与国际杂草科学大会。此次国际和亚太杂草大会再度齐聚中国,标志着我国杂草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倡议,全国杂草科研工作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激发创新动能,共同推动世界杂草科学事业扬帆远航,为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
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实地观摩了杂草防控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成果,并围绕气候变化下草害灾变规律、技术集成等关键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提出多项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处长任彬元、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秘书长郑传临等出席大会,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