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0月22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在重庆开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3.0)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80%以上,力争进入世界汽车强国前列。
“十四五”以来,通过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质效跃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介绍,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销量双双突破3100万辆,创造历史新高,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20年的不足140万辆,提升到2024年的接近1300万辆,市场占比也由5.4%提升至超过40%。同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占新车中的应用比例已提升至超过60%。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我国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完整、韧性强劲的汽车产业体系,为汽车前沿技术突破应用、迭代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基础条件。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全球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加速、智能化突破的新阶段。不过,汽车产业的升级仍然面临多重的挑战和问题,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主要存在着部分技术瓶颈有待突破,跨产业协同创新高效的模式有待探索,技术验证和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人才的支撑体系存在结构性的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据介绍,技术路线图3.0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2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不仅及时回应当下行业关切的重点问题,更确定了行业共识。
张进华介绍,技术路线图3.0进一步明确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面向204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将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60%以上;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朝着“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80%以上,加快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进程;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生态体系成熟健全,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汽车科技创新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全球;建成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汽车产业集群,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品牌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企业与全球产业体系深度融合,进入世界汽车强国前列。
张进华表示,技术路线图3.0在继承技术路线图2.0“1+X”研究框架基础上,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新型产业生态视角,提出了技术路线图3.0的“1+5+X”的研究框架,同构“产业产品”与“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
同时,技术路线图3.0进一步强调了未来5—1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市场主流产品。到2040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85%以上,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场景将从当前的城市、短途场景不断拓展至中长途场景。到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网联协同场景覆盖度、安全可靠性不断提升,支撑无人驾驶大规模安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