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又是一年丰收季,也到了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稻田蟹收获的时候。走在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桐城村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秋收的景象尽收眼底。
清晨,合作社的工人已经穿戴整齐,走进稻田旁边的水渠,开始打捞前一天布下的蟹笼。芦台经济开发区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区内水稻种植面积达7万亩。南邻七里海,东西两侧蓟运河、潮白河曲折蜿蜒,凭借优越地理优势,芦台土地肥沃平整,水源丰沛清洁,产出的稻米也远近闻名。
近年来,芦台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在发展有机水稻种植的同时,推广稻蟹共养。中华绒螯蟹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可为水稻除草、松土、增肥,改良土壤碱性环境,而水稻也为蟹供饵、遮阴、避害,形成水稻护蟹、蟹吃虫饵、蟹粪肥田的食物链,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以前用化肥,水稻产量上不去,螃蟹长得也不大;现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后,不用化肥和农药,水稻和河蟹的产量、品质明显提高了。”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说道。
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在我们总种植面积一半以上都是稻蟹混养田,比单种水稻亩均收益提高了1.5倍。”朱其志说。
随着混养技术越来越成熟,认养农业、田园深度游等新业态应运而生。从2022年开始,围绕水稻种植、稻蟹混养等领域,芦台积极探索“云上体验+智慧农业+价值共享”模式,通过微信小程序,把稻田搬上“云端”,吸引了北京、天津以及石家庄等地的用户。
据介绍,芦台推出的“稻田认养”新模式,由合作社专人全程托管,实现稻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同时,合作单位每年有三至四次的集体活动,认养人也可利用业余时间随时带领家人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新奇的农耕乐趣。
依托区内家庭农场,芦台也在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通过特色项目、节庆、赛事等载体,芦台积极展开多层次的品牌宣传推介,打响农场大米和稻田蟹的品牌。目前,芦台“稻蟹共生”模式推广面积已达近3万亩。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