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科技赋能稳产有“膜”法

2025-10-23 19:09:1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包雪瑞

深秋时节,在甘肃陇中的通渭田野上,农人们抢抓黄金时机,全面开展秋季覆膜,以科技力量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换上了闪亮“秋装”,蔚为壮观。

在襄南镇东坪村的千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种粮大户孙爱红的覆膜作业全面启动。三台大型覆膜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有序往复,高效完成旋耕、起垄、铺膜、压土等工序,工人们紧随其后查漏补缺,确保覆膜质量。

“秋覆膜是来年丰收的关键,农时不等人。”孙爱红站在地头,信心满满地算起“效率账”,“这三台‘铁牛’同时作业,一天能完成几十亩,效率比人工高出数倍。只要墒情稳住,我计划的1200亩地很快就能高标准完成。”

孙爱红采用的正是应对当地干旱气候的“法宝”——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核心在于“秋雨春用,春旱秋抗”,通过秋季全地面覆膜,最大限度保蓄降水,抑制三季水分蒸发,将珍贵水资源“锁”在土中,为春播创造良好环境,从根本上提升抗旱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东坪村的火热场面是通渭秋覆膜的缩影。在杨家堡、王家岔等村,村委会和合作社正组织农机手对各类农机进行最后检修、保养和调试,确保每一台机械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

秋覆膜不仅是技术战,更是组织战。面对庞大任务,通渭各乡镇提早谋划、精准施策,从物资、技术、人员等方面构建坚实保障。

在什川镇,105吨地膜已提前储备到位。“我们绝不让农户因缺物资耽误农时。”镇农综中心主任李鹏德表示。全镇干部下沉一线,采取“上门宣传+现场帮扶”的方式,既当政策“宣讲员”,又做技术“指导员”,还成为劳力短缺家庭的“帮工”,全力帮助群众抢墒覆膜。

什川镇宗荣湾村的实践体现了“规划先行”的科学性。“我们严格按‘铺三卷补一卷’原则,立足整流域、整山系统一规划,提前落实地块划分和人员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介绍。该村采用“提前规划、提前动员、提前开工”的“三提前”工作法,让村民心中有数,并通过集中连片作业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覆膜效果,为后续生产节省成本。

在地八村南家湾社,社长南付林望着忙碌的农田欣慰道:“大家干劲十足,都知道这是在为明年的好收成打基础,都怕错过好墒情。”

在马营镇,十万亩秋覆膜任务堪称“攻坚战”。围绕“早规划、早部署、早启动”思路,该镇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生产动员优势,成为推进工作的“主心骨”。

“夏收一结束,我们第一时间组织镇村社三级干部,通过多种方式统一思想。”西堡村党支部书记赵芳兰说。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干部“定时间、盯地块、抓进度”,并从农资调配、农机服务、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并肩劳作。运膜、铺膜、压土……忙碌的身影成为鼓舞人心的风景,极大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看到党员干部带头干,还手把手教技术,我们心里有底了,对明年收成更有信心!”正在覆膜的村民杨平笑道。

近年来,通渭县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扎实举措全县域推进秋覆膜工作,通过接续巩固提升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