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绿融合,老油库焕发新生

2025-10-23 21:59: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10月23日,秋高气爽。海天澄澈处,38座巨型储罐静默矗立;园区内,油龙潜行静寂无声。这是科技日报记者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黄岛油库看到的一幕。

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青岛作业区抢抓“智变”机遇,探索绿色转型,推动始建于1973年的黄岛油库焕发新生机,从传统储运站库蜕变为智慧枢纽。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系统,而是守护安全的“眼睛”;绿色不仅是植树绿化,更是与自然共生的承诺。

智防——毫米之间见真章

数智引领是推动管道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智慧化建设的标杆,黄岛油库全面启用智慧运营系统。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数据融合和AI智能分析等技术,该油库构建起六大核心模块智慧运营体系,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迈向“事前预防”。

“以前判断阀门是否内漏,全靠老师傅耳朵贴管线听声音,现在,液位下降1毫米,智慧油库平台都能立即报警。”国家管网集团山东公司青岛作业区一位专业人员介绍,数据流动之间,潜在风险被清晰排查,所有危机消弭于无形。

采访中,他还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2024年6月23日,智慧油库平台发出提示:未参与外输的6016号储罐液位持续缓慢下降。“每小时1毫米的差异,人工难以察觉,而智慧油库管理系统却第一时间精准捕捉到了这一变化。”该专业人员介绍,作业区随即开展测试,关闭区间阀后,平台再次报警:6016号罐液位下降,相邻6015号罐液位上升。24小时内累计3厘米的变化,确认了8817阀门轻微内漏。

这是智慧油库建成后一次典型的“小切口预警”。在黄岛油库,智慧油库平台通过32条趋势判断规则,结合AI算法,实现对管线泄漏、液位异常、设备故障等工况的实时监控。操作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异常检测精度提升至98%,误报率降低80%。

智慧油库的背后,是近百人次参与、40余次对接会、十余轮验证的攻坚成果。“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复杂的决策。”项目参与者于行洲说。

绿色——碧海蓝天的守护

站在黄岛油库的防渗地坪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杂草过膝、雨季泥泞。18万平方米的防渗地面,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其下铺设的电缆长度接近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以前一旦出现事故,原油可能渗入土壤甚至入海。现在有了防渗层,就像给罐区穿上了‘防护服’。”黄岛油库生产设施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郭峰介绍。

防渗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施工前,作业区组织人工开挖1260个探坑、376条探沟,总长近2万米,摸清地下管线走向,并对在役电缆采取深埋保护。如今,防渗地面不仅阻隔污染,还便于清洁,降低火灾风险。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3号应急池中的200尾鱼,它们不仅是景观,更是水质“检测员”。处理达标的中水用于浇灌绿植、储罐上水试验,甚至作为消防备用水源。每年至少4座储罐的修理上水试验,可节约4万立方米水、约20万元。

在黄岛油库库区北侧近2万平方米的空地,如今已成为海鸥、白鹭栖息的家园。绿色管网,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