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田江飞
金秋十月,陇南康县的高半山密林区里,一架架农用无人机穿梭其间,一筐筐金灿灿的天麻精准吊运到农户的庭院中。这场由甘肃省科技厅统筹引领、全力推动的“低空经济+乡村振兴”实践,正让无人机从“科技产物”变为农人的“新型农具”,更催生出一批懂技术、能致富的“乡土飞手”,为破解山区农业发展难题、注入乡村振兴活力写下生动注脚。
直面痛点:山地农业的“运输之困”与科技解法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山高谷深、耕地分散,天麻等特色作物多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高半山区域。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面临“运输难、成本高”的困境:作物栽种、采挖、物资运输全靠人背,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增产不增收。
“去年往山上运天麻菌种,单运输费就花了4万多元。”三河坝镇席坝村天麻种植户白清明的经历,是当地农户的普遍困扰。为降低成本,他曾尝试自购农用无人机,却因缺乏操作技术导致设备损坏,无奈从外地聘请专业飞手,一天需支付600元工钱,成本压力丝毫未减。
这一痛点,很快成为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省农工院)重点攻坚方向,该院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为抓手,迅速引入农用无人机技术,瞄准山地农业“劳力瓶颈”精准破题,为破解“运输难”困境找到关键突破口。
“每台无人机单日能完成5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成本仅为人工运输的10%。”三河坝镇党委书记李发杰介绍,无人机投入使用后,不仅改变了天麻种植“肩扛手刨”的传统耕作模式,更让村民真切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据测算,仅天麻运输环节,每亩就能节约人工成本5000元以上。“现在农忙时大家不再发愁,不少头脑灵活的人还从无人机高效作业中看到了新的商机。”
精准赋能:培育“乡土飞手”,提升生产经济效能
技术要落地,人才是关键。为让无人机真正“扎下根”、让科技红利持续释放,甘肃省科技厅精准施策举办“低空经济乡土人才无人机技能培训班”,从康县各乡镇筛选25名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及村民作为首批学员。通过“理论+实操+考核”模式开展无人机操作专业化培训。
课堂上,学员们系统学习无人机原理、安全操作规范及农业作业流程;田间地头,培训老师手把手指导山地吊运、肥料播撒、农田航测等实用技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学得会、用得上”。
“以前只见过无人机航拍,没想到还能帮着干农活,现在用无人机播撒肥料,一亩地能省不少钱。”三河坝镇公家湾村种植大户郭睿学得格外投入,他不仅希望用技术解决自家种植难题,更计划“学会后帮乡亲们吊运物资、做植保,多一条增收路”。
曾因技术“碰壁”的白清明,也在培训中补齐了短板:“现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还能考操作执照,以后再买无人机,找本地飞手就行,种植运输成本能省一大笔,农产品运输损耗也少了,收入大幅增加。”
甘肃省农工院副院长刘强表示,此次培训是“本土造血”帮扶思路的具体落地,并非“一次性帮扶”。“我们会从学员中选拔骨干组建‘乡土技术员’队伍,后续还将在中药材育种、绿色高效栽培等领域持续发力,从‘短期培训’升级为‘长期护航’,让技术真正留在乡村、服务农业,让农户持续受益。”刘强介绍。
打造样板:发展“低空经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康县首批“乡土飞手”已陆续上岗,无人机在山地物资运输、精准植保、农田监测等场景中广泛应用,这场“低空经济+特色产业”的探索,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解放了劳动力,更推动山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农户因劳动强度降低,有能力流转更多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天麻、猪苓、椴木香菇等林下经济作物因技术支撑,品质更稳定,为打造“康县天麻”“康县香菇”等区域公共品牌、进入高端市场奠定基础;更有农村青年被新技术吸引,返乡投身智慧农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康县的实践不是个例,而是科技破解山地农业困局、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样板。其无人机技能培训及后期的长效服务,更是以科技破解山地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对助力乡村振兴意义深远。在经济层面,它通过降本、提效、拓宽增收渠道,直接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让“边际土地”得以开发,激发土地与产业的双重潜能;在乡村振兴方面,它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培育了懂技术的“乡土人才”,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吸引人才回流,为甘肃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