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中国古都在赓续文脉中传承发展

2025-10-26 08:32:58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任卓如 袁月明

“中国在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方面的做法让我非常钦佩。”登上距今约3600年的商代城墙,眺望远处充满现代感的城市天际线,第一次来到河南省郑州市的保加利亚舒门市副市长尼古拉·科列夫由衷感叹道。

10月22日至25日,“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活动举行。来自意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市长、城市代表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国际旅行商代表等共计约300名嘉宾齐聚中原,围绕“赓续古都文脉 赋能城市更新”主题,就文旅融合发展、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并行”的路径——在城市更新中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记忆,让古老文明在当下日常中焕发活力。

紧邻商代城墙遗址的阜民里街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这里曾是郑州最大规模的连片棚户区,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落后。如今通过“留改拆建”“绣花针”式的微改造,老街巷的肌理得以保留,古韵与新潮在此交织。

漫步阜民里街区,融入了艺术展演、特色餐饮、创意集市的新业态让沉睡的历史空间“活”了起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旅新地标。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这里接待游客42.98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689.6万元。

西班牙帕洛梅克市市长胡安·德迪奥斯·佩雷斯·加西亚兴致盎然地穿行于街区各个非遗摊位间,宋锦、汝瓷、“猴加官”…… 一个个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文创作品吸引他频频驻足。

“每座城市的记忆都是独特的,但保护这些遗产的智慧是普遍的。”他说,在这里看到的以现代方式传承历史文化的理念和方式,让他想起西班牙托莱多省的做法,那里的古老街区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文化与商业活力。

几天时间里,嘉宾们参访了城市地标如意湖、千年古刹少林寺等地,亲身感受古都的厚重与灵动。从城市更新到文化演绎,从历史保护到现代表达,郑州,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如意湖中,各国嘉宾乘船夜“读”中原文化。5.2公里的水路上,水幕与光影交织。以甲骨文、唐诗宋词、少林功夫等为主题的真人演绎轮番上演,游船、画舫成为360°的观景台,观众仿佛置身于流动的历史长卷之中。

在距少林寺不远的户外剧场,嘉宾们见证了另一场文化“活化”——以嵩山自然山水为背景,融合音乐、灯光、舞蹈、武术的沉浸式大秀,让禅宗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焕发新意。中外嘉宾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录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现代化进程中,郑州没有遗忘它的传统和历史,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意大利阿斯蒂省省长毛里齐奥·拉赛罗已是第三次来到郑州,这座城市的变化令他印象深刻。

尼古拉·科列夫也深有同感:“真正尊重自己的文化、历史和遗产,并且懂得如何去保护、保存它们,同时也知道如何推广这些文化,让我获得了很多启发。”

嘉宾们纷纷表示,此次“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活动,不仅是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共享,更是合作的开启。

据悉,活动期间,郑州市与西班牙哈恩省、加纳库马西市、印度尼西亚班达楠榜市、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四地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为未来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郑州很好地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既创造了大量旅游相关就业机会,也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新西兰罗托鲁瓦市市长塔妮娅·阿丽希亚·塔普塞尔期待说,“希望尽快组建团队,再次来到郑州,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