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沙播绿产业兴——一线感受南疆沙产业活力

2025-10-26 16:31:39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杨林

深秋寒浓,难掩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勃勃生机。

苹果林枝头挂满鲜红的秦脆,淡雅高洁的北京菊迎着风沙傲然绽放,梭梭林郁郁葱葱,地下生长的肉苁蓉即将丰收……从新疆沙雅县、巴楚县再到泽普县,记者近日赴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一线多地看到,挺立沙头的植物,既有梭梭、红柳等传统沙生植物,也有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越织越密的绿色林网,带动各地特色沙产业活力涌动。

“如果问南疆沙漠环境哪种植物最容易生长,毫无疑问是梭梭和红柳,特别是梭梭,最适应盐碱地和含碱浓度很高的地下水,成片的梭梭林不仅阻挡风沙,林下嫁接的肉苁蓉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指着成片成片的梭梭林,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向记者娓娓道来。

沙雅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超八成。当地看好在沙漠环境种植肉苁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扶持肉苁蓉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县共栽植梭梭等沙生植物28万亩,嫁接肉苁蓉20万亩,年产肉苁蓉鲜品1万吨以上。”王开彦说。

“十四五”以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被列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之一,防沙治沙工作持续推进。2024年11月,随着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合龙,环塔克拉玛干区域沙化土地治理整体好转、生态加速改善。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获悉,今年新疆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治理列为年度生态建设核心任务,计划全年完成沙漠边缘阻击战治理面积844万亩。目前塔克拉玛干治沙从“锁边”迈向“扩边”阶段,持续强化巩固提升防沙治沙效果。

被沙漠三面合围的巴楚县温阿勒台库什村,曾是“沙进人退”的典型,沙丘最近处距村民住房仅30米。

记者看到,除了同样采用“梭梭+肉苁蓉”治沙模式之外,这个村子周边沿沙漠边缘的高大沙丘处,用来固定流沙的一片片草方格格外醒目。

“去年以来我们尝试在草方格上种沙枣、沙漠玫瑰、罗布麻,中间套种西瓜,已初见成效。”温阿勒台库什村驻村第一书记戴志刚对记者说,村里通过生物防沙和工程固沙并举,在有效遏制风沙危害的同时,拓宽生态富民新路径。

如今,温阿勒台库什村已建成65亩苗圃地,培育沙枣、梭梭等苗木超百万株,既满足自身需求,还可对外供应。

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泽普县斯日木村,记者看到靠近沙漠的茫茫戈壁滩上,一片苹果林长势茂盛,枝头挂满红色、黄色的果实,在阳光映照下格外诱人。

“过去这里寸草不生,2022年以来,我们采用矮化密植模式,引进种植了维纳斯黄金、秦脆等品种的苹果树,成活率达到98%,第二年就开始挂果。”泽普县国有企业润泽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康康告诉记者,公司负责经营的1.8万亩矮化密植富民苹果产业示范园,今年苹果结果面积达1万亩,总产量将突破1万吨,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

从肉苁蓉产业到苗圃基地,从果园到中药材基地,南疆各地因地制宜,在扩绿增绿的同时加快沙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治沙富民可持续发展。

特色沙产业兴起带来旺盛人气。沙漠边缘一些乡镇、村庄不断涌现农家乐、文旅特色摊位等,形成集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巴楚县温阿勒台库什村村民布合丽其·买合木提告诉记者,2011年刚嫁到这个村时,沙漠就在房子后面,屋里积沙经常有2厘米厚,总想搬到别的地方去。现在,她家屋后长起的梭梭林已高约1.5米,风沙少多了,村里还搞起沙漠旅游,日子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