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天是变短了吗”“南方夏天超长待机”等话题引发热议。为何今年南北季节体验差异显著?秋天真的变“短”了吗?专访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特聘专家朱定真进行解读。
秋天真的变短了吗?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9月下旬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东北地区偏暖尤为显著。然而自10月8日起,多轮冷空气接连影响我国,加上北方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入冬的进程进一步加快。10月中下旬华北多个城市已陆续宣布正式入冬。
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大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20世纪50年代秋季平均长达53天,而2012年至2024年的平均值已缩短至42天左右。

今年北方秋天“体感短”,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个是秋雨多,日照少,秋高气爽的日子少;
另一个是入冬进程快速推进,导致华北多地秋季长度只有1个月左右,确实偏短。
以石家庄为例,该市于10月18日提前入冬,较常年的11月7日提前了20天,为1955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早的入冬年份,仅次于1986年的10月17日。据统计,常年石家庄秋季长度为57天,而今年只有31天,超越了2007年的33天,创下了石家庄最短秋季纪录。
南方入秋偏晚 夏季“超长待机”
气象学上,秋季起始需满足《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某地连续五日滑动平均气温≤22℃,以首个达标日为入秋日。
今年南方之所以夏季漫长,关键在于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与冷空气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气候条件直接导致南方大部地区入秋时间明显推迟,夏季“续航”超预期,形成“秋迟迟不来,夏不愿退场”的局面。

据统计,南京于10月18日入秋,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入秋的一年。而今年南京于4月29日入夏,夏季总长达167天,同样创下历史纪录。
杭州也于10月19日宣布入秋,较常年同期偏晚16天,打破最晚入秋记录的同时,也刷新着夏季最长纪录,达174天,超过2019年的171天。
从北方秋日的日渐“缩水”,到南方夏季的不断“续杯”,季节的演变也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气象部门将持续观测与科学评估季节变迁,帮助公众更加理性地认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并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记者 袁晗 别培辉 苏杰西 制图:曹锐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