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进入“年度更新”时代——高校如何在专业调整中“追新固本”

2025-10-29 17:40:5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在不久前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学科专业目录已经从10年前每10年修订一次,到现在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这两年多,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这使得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这一高等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高校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调整模式从“10年修订一次”变为了“年度更新”,备案审批、预警退出等动态优化机制日趋刚性,学科专业“追新裁旧”进程日益加速。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既能快速响应需求又能坚守育人本质的专业发展生态,已成为高校在人才供给浪潮中所面临的新时代命题。

调整周期大幅缩短

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蒋亚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改变学科专业调整周期,旨在让高等教育更快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更新发布本科专业目录,此次增设的智能分子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29种新专业,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

蒋亚娟认为,学科专业增减、冷热更迭的根本逻辑,是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从政策上看,我国的学科专业调整始终将现实发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例如,195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要求高校按照行业需求开设专业。从学科专业和市场互动来看,不论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经贸类专业成为“热门”,还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土木建筑类专业从“热门”逐渐变为“冷门”,抑或是如今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热门专业,这都彰显了市场供需变化对学科专业调整的驱动作用。

扬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海龙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在他看来,传统的学科专业调整模式,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压缩学科专业供需错配调整周期,以年为单位进行修订。同时,我国还针对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新兴领域专业以及区域发展急需专业,实施超常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突破集中申报时间限制,灵活设置学科专业调整模式。

“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19966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新增数、撤销和停招专业的年均调整幅度约为5%,调整力度和频次可谓空前。”李海龙认为,这既是对现代产业结构颠覆性变革规律和科技前沿知识创新迭代的适配,也是对就业市场期待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诉求的呼应。

培养质量严格把关

此前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因此,随着学科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如何确保新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又一挑战。

蒋亚娟表示,“年度更新”的学科专业调整模式需遵循“前置审批”原则,即在申报新专业时,应通过校内外专家评审、行业实务专家论证等方式,充分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条件。申报后,新专业应具备一定开设条件和师资力量,如引进具有新兴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加大现代化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场所投入等。

李海龙补充,学科专业调整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改变,而做好课程建设是保障学科专业调整效果的关键。他建议,高校应探索新专业与产业、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依托学科前沿知识和产业最新技术来开发和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避免“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学科专业调整尤其要关注其建设方向和未来前景。”李海龙认为,虽然我国撤销专业点数量远低于新增专业点,但各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机构、行业企业和高校仍需协作建立完善的“后置评估”体系,“双保险”护航专业建设质量。具体来说,高校可通过定期评估“专业—产业”匹配度,要求志愿率、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不达标的专业进行整改、停招,形成从“前置审批”到“数据预警—超常布点—动态退出”的全周期监管闭环。

蒋亚娟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表示,一旦发现新设专业在招生、就业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表现不佳,学校会采取适度“加减”的原则,通过深入调研,分析问题根源并积极应对,从根本上破解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间“时空差”。“若经调整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则会考虑缩减招生规模或暂停招生,进行全面整改。”她说。

专业布局审慎规划

面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清单的引导,高校开展学科专业“追新裁旧”时,是否应大规模裁撤传统专业?对此,上述两位专家都给出了否定答案。

李海龙表示,当前,部分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上缺乏科学审慎规划,存在盲目跟风产业经济热点裁撤传统专业的现象。这导致既有优势学科专业走向固化与封闭,新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但学科专业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校应发挥传统学科专业优势,将沉淀下来的核心理论、实验平台、师资团队等资源,转化为新专业超常布局的“通用基础设施”,推动学科专业从“动态追新”迈向“夯基固本”。

他举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但并未选择从零申办,而是依托学校已有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优势资源,在保障新专业建设质量的同时,又强化了学校的特色定位。

蒋亚娟补充,由于知识边界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调整并不存在一套适合所有院校的通用模板。数字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催生了智能车辆工程、智能建造等许多具备独立知识体系的专业类别,这要求高校依据自身传统专业特色,与新技术深度交叉融合,针对性设置新专业。例如,为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武汉大学增设时空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西南政法大学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法学等二级特色学科方向;为适应市场需求,上海海事大学增设国际邮轮管理本科专业。

“高校设立新专业不仅仅是‘追热点’,更是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夯实,最终形成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学科专业集群。”蒋亚娟说。

责任编辑:杨思晨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