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专题媒体沟通会,介绍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最新进展。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293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
社会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保障机制等内容。
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介绍,北京市通过试点先行、项目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持续推动医务社工融入临床路径与医院管理流程,在儿科、老年、肿瘤等专科领域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服务模式。针对基层卫生机构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北京市加强政策倾斜与培育支持,确定了15个基层培育基地和229家基层培育单位,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将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北京市16区及经济开发区已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会工作统筹全覆盖。
在项目推进方面,北京市坚持多元培育项目与驻点项目“双轮驱动、动态优化”,连续五年实施多元培育项目,推进基础薄弱单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单位模式创新,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连续四年开展驻点服务项目,依托协会、基金会、社工机构和医疗机构四方协作机制,派驻专业社工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目前,北京市已开展4批75家机构的派驻任务,有效增强了医疗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