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中国的三叠纪恐龙在哪里?”“恐龙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恐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在展出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全社会掀起了一阵“恐龙热”。如今这阵“恐龙热”引起的轰动效应正在延伸至全球的古生物学界,乃至科学教育以及科学传播领域。

10月27日至31日,在“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泰国、蒙古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南非等国家的20余位全球顶尖古生物学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及科学教育专家,以及全国数十家科研机构、博物馆、企业的百余位嘉宾,共同探讨恐龙研究前沿动态、先进技术应用,以及科学传播与公众教育的创新思想和路径。
记者了解到,在全球目前已发现的1000多种恐龙中,中国发现的恐龙超过350种。中国是全球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当之无愧的“恐龙大国”。如此丰富的恐龙研究资源,让中国的恐龙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恐龙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颗明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古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基础研究学科,这门学科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有新的发现。”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欲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给古生物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动力。
“如何将恐龙科学转入恐龙科普,乃至成为文旅产业的一部分,是恐龙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中国恐龙研究历经百余年发展,在世界上树立了崇高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之一,特别是在鸟类起源的研究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相关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研究者们非常期待此次研讨会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今,全球的恐龙研究进入多技术融合的阶段,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成像等技术,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生物多样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而有助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问题。
“对于恐龙研究者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天堂!”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帕斯卡·戈德里瓦从1995年就开始参与恐龙研究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议。30年间,他已数十次到访中国。在他看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处于顶尖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新的恐龙化石,特别是羽毛类的恐龙化石,这些发现意义重大,并且中国古生物学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点在欧洲是很难做到的。”他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