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10月25日—26日,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举办,专家学者聚焦所谓的“问题孩子”,为他们寻求解决之道。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参会者。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现有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其中18岁以下者超过2800万,占比30.28%。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在接受调研的1232个孩子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家庭里,有过休学经历的孩子占53.85%。由于厌学问题成因复杂,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据:部分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厌学率已高达30%。清华大学积极心理中心团队所做的一项历时四年、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追踪研究更指出,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感到无意义。
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的本身
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目睹了很多家庭的破碎与挣扎,这些孩子并非来自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有警察、教师、企业高管、网红店主,是知名的翻译家、出版家、诗人,甚至还有派出所所长和县领导……
詹大年在论坛上表示,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的本身,也不是“上学”的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詹大年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过时的“行为主义”层面——将知识灌输与记忆视为目标,把人当作工具,而忽视了更高阶的学习方式。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医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焦虑、抑郁、孤独、社交与学校恐惧,但实际上是他们在理想、信仰与价值观层面的迷茫,以及过去时代所没有的高科技对成长环境的颠覆性影响。徐凯文认为,极度“内卷”的教育以超快、超难的模式制造挫败感,让孩子不断自我否定。上一代“读书改变命运”的物质激励已无法满足当代孩子的精神需求。当精神世界荒芜,他们便在富足中陷入“空心病”,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
2016年,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这一概念。在此次论坛上,他进一步阐明了“空心”的具体内容: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徐凯文认为,正是这些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年轻人即便身处优渥环境、拥有世俗成功,依然感到生命空洞无意义的根本原因。
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层面高度重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2025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突出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当前全面、深入、系统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对此表示,缓解厌学现象,亟待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变革,这需要各级主管部门转变“唯分数论”的政绩观,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则需重塑以“成长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他强调,健康是人的第一需求,理应成为衡量教育满意度的第一标准。
如何激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彭凯平提出了一套层层递进的方法。首先,是培养情绪的“韧性”,为学习建立稳定的心理基础。第二步,是重塑大脑的“成长型思维”,可以通过阅读、运动、艺术创作和丰富体验来重塑神经网络。
彭凯平称,最终极的目标是构建学习的“福流”,点燃内在驱动力。这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要实现这种状态,学习过程需要精心设计:目标必须具体,难度要恰如其分,反馈还需及时。辅以在清醒时学习、多走动、交替科目、多感官结合等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进入沉浸式学习,享受知识的乐趣。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单靠学校孤军奋战远不足够。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深圳恒晖公益基金创始人陈行甲介绍了其创立的“知更鸟公益项目”。项目以学校为核心支点,构建了一个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五环支持体系,通过为心理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督导、赋能班主任成为“另类家长”、开设家长课堂以及为学生举办激发内动力的青春成长课堂,让青少年的精神困惑被看见、被了解、被疗愈。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起的一个跨界交流平台,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