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刘雨辰
10月28日,在2025年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学术专场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吉加大学气候学院揭牌,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壤健康与气候智慧型农业联合实验室宣告共建,9个国家(地区)近30名海外专家参会,为大气科学国际合作、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能。

据悉,南信大在“一带一路”气候学院战略下,已在加纳、乌干达等国建成包括南信大—吉加大学气候学院在内的6所跨国学院,一年间形成覆盖非洲、中亚的合作网络,目前已招收11名该框架来华留学生。学院依托学校大气科学学科优势和中外导师资源,实施联合培养机制,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说道,“旨在鼓励学生在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领域,既产出卓越的研究成果,也锤炼更扎实的应用技能。”
同日启动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壤健康与气候智慧型农业联合实验室,由南信大、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灌溉与农业机械工程国立研究大学与淮安高新区三方共建,瞄准中乌农业发展核心痛点,中方依托“双一流”学科优势,外方凭借节水灌溉技术特长,重点攻关盐碱障碍农田治理等课题,计划3年内形成适用于中亚的土壤培育技术体系,助力当地粮食产能提升、农业碳排放降低。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
在随后的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弗朗西斯·兹维尔、乌干达气象局局长奥格旺作精彩报告。


此次合作是南信大服务“一带一路”与“双碳”目标的实践,获国际认可。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称赞南信大培养的人才成为当地气候应对“主力军”。未来,南信大计划继续增设跨国气候学院,联合实验室将拓展“气候智慧型畜牧业”研究。这座跨国“创新桥梁”,正推动中国高校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次会议不仅是我们合作的催化剂,更是一个新起点。我们期待通过产学研国际合作,深化伙伴关系,将学术见解转化为切实方案,共同为推进全球大气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说。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