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刘廷禄
“一道焊缝就如同一个签名,你所焊的焊缝不允许有一点纰漏,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用户的检验。”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王海,用近40年的坚守诠释着这番话的重量。这位集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于一身的匠人,近日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国工匠人才名单,让那束伴随他半生的焊花,在“大国工匠”的荣誉殿堂中愈发耀眼。
从1986年拿起焊枪至今,王海的掌心早已磨出厚茧,脸庞也刻下了高温炙烤的痕迹,但他对焊接质量的追求始终如一。在行业内外,“王海”二字早已超越了姓名的意义,成为铁路货车焊接领域“质量过硬”的代名词。这份信任的背后,是他对每一道焊缝的极致苛求,是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践行。
让“中国焊缝”征服国际标准
多年前,公司接到为澳大利亚某矿业公司定制新型不锈钢矿石车的订单,这不仅是抢占国际高端市场的关键一步,更是对中国焊接技术的严苛考验。外方监造的标准近乎苛刻,生产初期,整辆车被记号笔画满的白线,像一道道“质疑的印记”,让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面露难色。

“这不是刁难,是让我们跻身国际一流的机会!”王海的话点醒了众人。作为现场焊接监督,他深知这单业务的战略意义——每一道焊缝的质量,都关乎“中国装备”的国际声誉。他带头成立攻坚小组,逐一对职工的焊接技能进行评估,手把手指导操作细节,针对外方提出的问题,连夜与工艺人员推演解决方案。“要把那些白线一条条擦掉!”这句承诺,成了团队的共同目标。
从焊接参数的微调,到焊枪角度的把控,王海带领团队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当最后一件产品完成检测,100%的合格率让外方监造人员彻底折服,他们主动竖起大拇指:“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非常欣赏,你们生产的矿石车,我们放心。”这席话,不仅为公司打开了澳大利亚高端市场的大门,更让“中国焊缝”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严。
用“攻坚成果”填补技术空白
在王海的职业生涯中,“啃硬骨头”早已成为常态。其同事遇到焊接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这源于他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的实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型120吨运煤敞车的铝合金底门焊接攻关。
这款敞车的底门首次采用铝合金焊接结构,作为核心承载部件,其强度要求远超传统材质,而国内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可借鉴。公司将这一“最大难点”交给了王海,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一旦成功,将填补公司铝合金焊接领域的空白;若失败,不仅项目延误,更可能影响后续系列产品的研发。
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试验。王海带领团队从基础做起,焊机选型、焊材筛选、工艺参数制定、预热温度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为了找到最佳焊接方案,他们制作了上百个试验件,记录了上千组数据,常常在高温的试验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焊花溅落时烫出的伤痕,成了最特别的“勋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短时间内,王海团队成功攻克难题,产品一次性通过大连交通大学的各项严苛试验,完全达到工艺设计要求。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公司技术空白,更先后应用于多种运煤敞车的生产,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更推动了国内重载货车铝合金焊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王海始终坚信,工匠精神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湛,更在于技术的传承与发扬。在精进自身技能的同时,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中,用半生经验为行业培育人才。
作为公司焊接指导教师,他将几十年积累的气体保护焊操作法汇编成册,把“焊缝签名”的质量理念融入每一次培训。“一辆货车有800多条焊缝,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要造精品车,必须提升全员素质。”带着这份认知,他累计培训焊工3000余人次,焊工通过率达到100%。

2012年,以他命名的焊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这里成为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孵化器”。围绕生产痛点优化工艺、攻克焊接难题,工作室累计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2篇,获得130项创新成果和30项国家专利,培养出8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20人获评高级技师,6人成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工作室也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
从“全国劳动模范”到“大国工匠”,从技术专家到全国人大代表,王海的身份在变,但对匠心的坚守从未改变。近40年焊花相伴,他用手中的焊枪淬炼出精湛技艺,用无私的传承点燃更多匠魂,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产业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