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极地最大型散货船;“全球第一救”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南海救103”、中国首艘纯电动自主航行海船……10月27日,记者跟随中国船舶2025国企开放日活动走近中船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上船院”),在这里看到一艘艘承载创新技术的船舶从设计图纸驶向全球海域,不仅重塑着世界航运的格局,更彰显着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海事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引领地位。

“2024年,上船院承接新船设计订单占全球新造船市场份额的22.5%。2025年前三季度,上船院承接新船设计订单达254艘,创下近十年历史新高。”上船院副院长周志勇介绍。
作为我国船舶设计领域的领军者,上船院不仅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拥有着从沿海支线到国际干线的全谱系船型设计能力。该院开发的“GREEN OCTOPUS”系列凭借LNG、甲醇等替代燃料配置,已成为全球低碳多用途船的标杆,并与“iOCTOPUS”智能系列共同构成了覆盖近40型船舶的完整产品矩阵。
面对全球“双碳”目标,上船院率先布局低碳化技术研发,用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定义了未来航运的发展方向。
在替代燃料船型领域,上船院研发了全球首艘氨双燃料26000吨化学品船,设计了全球首艘绿色甲醇双燃料325000吨矿砂船……9月5日,上船院设计的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开工建造,标志着航运业正式进入氨燃料时代。该船配备350立方米氨燃料储罐,以氨为燃料时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低于基线约94%,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
更值一提的是,上船院已构建从节能优化到零碳燃料的全维度技术体系。“我们通过CFD流体力学仿真优化船体线型、应用气泡减阻、转筒帆等节能技术,大幅降低船舶营运能耗。”上船院院长吕智勇介绍。
智能化是未来船舶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智能船舶领域,上船院的技术研发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2019年,上船院成立“智能船舶创新实验室”,聚焦海上水面自主船舶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在智能船舶创新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营运支持系统DOSS®。”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顾一清介绍,该系统能为单船及船队提供船岸一体的数字化营运支持,并提供船舶全生命周期的能效管理、碳排放管理、设备运维管理、航行安全管理、智能货物管理等服务,助力提升船队营运能效、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这一前瞻布局如今已结出硕果。9月29日,由上船院打造的中国首艘纯电动自主航行海船740箱集装箱船成功下水。该船安装了DOSS®,具备实时船周视角、全天候航行视觉感知、航线规划、开阔水域自主航行等功能。
在上船院的设计部门,数字化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船舶设计流程。上船院信息部主任石光伟介绍:“我们通过打造‘三维一体化设计模式’,实现船体、机电舾装等多专业在统一模型环境中协同作业。推行‘一模多用’,将设计模型用于多种CAE仿真计算,显著缩短分析周期。研发‘艾婉’‘艾睿’等数字员工,赋能船型生成、性能仿真与结构优化关键环节,持续提升船舶研发的智能化水平与业务协同深度。”
随着绿色与智能浪潮的奔涌,这座中国船舶设计的“创新引擎”正全速运转,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航运业驶向更加浩瀚深蓝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