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朱彤
10月29日,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传来喜讯:截至当日,示范区今年累计产量已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产量连创新高,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生动注脚。
70年来,新疆油田陆续建成了克拉玛依、彩南、石西、陆梁、克拉美丽等37个油气田,勘探开发范围遍布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新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7亿吨、天然气1121亿立方米,已建成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砥柱。
从艰难起步到快速成长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新疆油田前身)诞生。
新疆石油管理局原三八女子钻井队指导员吴淑华今年已90岁高龄。她告诉记者,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初期,不仅自然条件艰苦,技术条件也十分有限,勘探主要依靠地质露头分析和简单的地球物理方法,钻井使用传统的顿钻和旋转钻机采油效率很低。
面对重重困难,新疆石油人发扬“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坚定信念,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克拉玛依这座石油新城,创造了油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新疆油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疆油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勘探开发力度,进入了快速成长的新阶段。
勘探技术的突破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随着二维地震技术和数字测井技术的广泛应用,油田勘探精度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三维地震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和油田注水注气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油田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世纪末,新疆油田已建成一个拥有地质勘探、油气开发、井下作业、油田建设、炼油化工、机械制造、科研设计、教育培训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累计生产原油1.8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21世纪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跨越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新疆油田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盆地南缘卡6井获得高产气流,陆梁油田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级沙漠整装油田,玛河气田成为准噶尔盆地第一个千亿方大气田......尤其是在2017年发现世界最大的砾岩油田——玛湖油田,探明储量超过10亿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包括玛湖油田在内的重大发现得益于勘探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专家阿布力米提·依明介绍,新疆油田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成像测井技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和体积压裂技术,勘探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特别是针对玛湖砾岩油藏形成的“扇控成藏”理论和配套技术系列,突破了传统找油理念,为指导盆地勘探提供了全新思路。
2020年以来,新疆油田的油气勘探继续向深层、非常规领域拓展,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这其中,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新疆油田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在深地探测、智能钻井、提高采收率、新能源耦合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特别是玛湖砾岩油田开发技术、超稠油SAGD开发技术、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范例。”新疆油田公司采油气工程高级专家许江文说。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新疆油田建成我国首个智能油田示范项目——风城油田,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与此同时,新疆油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实施节能减排、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替代等多项措施。新疆油田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国内最大的地下储气库群——呼图壁储气库,工作气量达到45亿立方米,保障了西气东输管道稳定运行和北疆地区冬季供气安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油田将继续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神圣使命,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