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在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已制定实施本地区的适应行动方案,39个城市正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国家战略、省级行动、城市试点协同推进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格局。
据介绍,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采取气候行动的核心履约机制。各缔约方基于国情能力,自主提出气候行动目标,每五年通报一次。2015年和2020年,我国已提交了两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夏应显说,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可概括为“1+3+3”的一揽子目标,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涵盖绝对量减排、重点领域和重要制度的系统性目标。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我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标志着我国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
据测算,我国到2035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
夏应显说,第一个“3”是指延续提出的三个量化特色指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第二个“3”指的是新提出的三个定性指标,即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预计可覆盖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新能源汽车目标将进一步带动动力电池、先进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支持我国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推动城市韧性发展方面,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我国气候变化监测预警、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目前,已累计建成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9万余个、大气本底站9个,在南极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由131个北斗探空站组成的高空气象观测网;累计建成国家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站12个、重点城市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94个,以及建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