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10月28日,在东北农业大学成栋楼报告厅,红绸一揭,掌声四起——“金陵大豆未来农业学院”正式亮相。
这块牌子不只是一所学院的“诞生证明”,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东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大门。当天,学校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推进会在此召开,百余名政企校代表齐聚,共话如何用改革破解“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从“单一学科”到“全链融合”
“一边是黑龙江大豆产量占全国近半的‘粮仓优势’,一边是产业链上‘懂技术、能落地’的人才缺口——这就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此次改革并非心血来潮。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刘竹青介绍,去年学校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后,“怎么让课堂贴近田间地头”便成为了师生热议的话题,今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更是定下“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
改革为何从大豆入手?刘竹青解释,大豆是我国粮食安全短板,这一选择既契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又依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的区位优势,更基于东农培养我国大豆领域60%以上领军人才的扎实基础。
“别小看大豆这个切口,它能牵动全校25个专业、10个学科一起动。”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忠华说,过去学生学作物科学只懂育种,学食品工程只懂加工,“产业链断了,人才也‘断档’了”。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用“4411”框架打通堵点——靠“四大改革措施”连起教育和产业,靠“四大机制创新”解决培养难题,靠“一套人才评价改革”打破惯性,最终实现“新农科人才质量跃升”这一目标。
记者走进金陵大豆未来农业学院的《专业导论(大豆)》课堂,20余名学生正围着大屏幕观看智慧农场大豆繁育过程中的数字化应用。屏幕上播放的是北大荒集团智慧农场的大豆播种实时画面,“今年龙江部分地区遭遇春旱,我们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大豆长势,调整灌溉方案,最终亩产仍稳定在280公斤以上。”参与北大荒智慧农场建设项目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
授课老师说,该专业学生与传统农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将有明显差异,传统农学专业的课程多按“作物栽培”“植物育种”“农业经济”等单一领域划分,而他们的课表上,跨领域课程占比超40%,“让同学们不仅要学会‘种地’,更要懂技术、会管理、了解市场。”
从“课本学习”到“项目式教学”
怎么让改革落地?现场政企代表的“实招”很亮眼。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卢淑雯当场承诺:“我们的实验室、田间试验基地全对东农的学生开放,还会派研究员担任‘双师’,带学生一起测大豆品种的抗寒能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副总经理任淑兰更直接表示:“我们要与东农师生团队联合攻关,针对产业急需的技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工程师在地里‘实战’,毕业就能上手。”
学生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过去学生到了大四才写毕业论文,现在从大一开始就能跟着导师泡田间、跑企业;过去学“大豆种植”只看课本,现在推行“项目式教学”。比如给学生一个任务“提高某地块大豆亩产10%”,他们要自己查资料、测土壤、找技术,最后交出的“作业”可能就是企业能用的方案。更贴心的是“本硕博7—9年贯通培养”,从本科跟着导师记录大豆生长数据,到博士阶段攻关“大豆基因编辑”难题,学生不用“换赛道”,就能在一个领域深耕到底。
刘竹青表示,未来3年,学校将按“1年立基、2年深化、3年突破”的目标推进改革,力争让这一模式成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培养战略人才的“可复制样本”。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