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复合种植喜获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2025-11-05 15:28:2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深秋时节,新疆天山南北广袤的田野上,丰收的喜讯不断传来。在南疆,小麦套种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点亩产超过1500公斤。在北疆,玉米套种大豆后一亩地综合收入能达到5220元。

近年来,新疆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积极探索一季两熟的种植新模式。一大批科研和农技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复合种植的最佳模式,涌现出一批成熟的技术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破解复合种植低产难题

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多年来不少农户也在尝试“一年两季”种植模式,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为提高复合种植单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自治区农科院”)多支科研团队扎根一线,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近日,喀什地区泽普县复播玉米“百亩攻关”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测验收。结果显示,该示范田复播玉米折合14%标准含水率平均亩产达901.1公斤,叠加前茬冬小麦实收平均亩产695.14公斤,实现南疆“冬小麦+复播玉米”一年两熟总产1596.24公斤/亩的高产纪录,首次突破一年两熟“吨半粮”目标。

示范田高产的背后,是来自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团队研发的“冬小麦+免耕复播中熟玉米”种植新模式。该模式以“免耕抢种”为核心,通过减少耕作环节、缩短播种周期,充分利用麦收后宝贵的光温资源,为复播中熟玉米品种争取生长时间;同时配套密植滴灌水肥药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构建起粮食作物“一年两熟”高产高效种植体系。

自治区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杨杰表示,近年来团队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还研发出“冬播孜然+晚熟夏玉米”和“冬麦晚播+中熟夏玉米”新模式,为玉米额外争取了10到15天的生长期,破解了“早熟不高产”的难题,将传统的“两早配套”模式升级为“一年两熟高产循环链”。

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得益于《喀什地区高产复播玉米水肥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项目的示范,当地复播玉米产量提升了近五成。

自治区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王斌介绍,团队历时多年攻关,集成创新“一穴多株复播玉米”高产水肥关键技术,从播种到成熟实现全环节精准管控,既适配南疆复播玉米短生育期特性,又最大化激活土壤、水肥与光热资源潜力,充分挖掘作物增产潜能。

“这套水肥集成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产量,还能帮助农民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收益。”自治区农科院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郭文超表示,该技术贴合南疆农业生产实际,操作简便、易推广,未来大面积应用后,将为南疆复播玉米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探索北疆一年两熟种植新模式

相比南疆,北疆地区光热条件相对不足,粮食生产以一年一熟的种植模式为主。近年来,新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积极推进北疆地区一年两熟的种植新模式。

位于伊犁河谷东段的特克斯县,长期以饲料玉米种植为主。今年,当地开展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试验,力图打破传统种植的“单一化”困境。

这项试验名为“鲜食玉米—大豆复合高质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由伊犁原野飘香生态科技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自治区农科院、特克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种子管理站共同实施。

自治区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福介绍,这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生长特性与植物边行效应,有效改善田间光照和通风条件,增强作物抗病、抗旱及抗倒伏能力;同时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与大豆的固氮养地作用,最终实现“一地多产”“一地双收”的种植目标。

“这种复合种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农业资源互补利用最大化。大豆的固氮特性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既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又契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金福说,今年9月的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鲜食玉米每亩产量达3500穗,鲜食大豆每亩产量390公斤。按当地市场收购价计算,一亩地综合收入合计5220元,相较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均实现大幅提升。

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总场,今年首次尝试1840亩小麦套种玉米,成功实现“一年两熟”,每亩总产量近1500公斤。两种作物在25天共生期内,光热水肥互不争抢,6月小麦收割后,玉米接力生长,历经数月,在金秋迎来成熟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复合种植使用的套种玉米精量播种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陈学庚团队研发。

陈学庚介绍,近年来团队积极探索一年两熟的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成功研发出棉花套种精量播种机、玉米套种精量播种机、滴灌支管铺设机、旋耕除草灭茬机等多种配套农机装备,可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种植效率。

近年来,在小麦套种玉米为主的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陈学庚院士团队对耕地保护、种子、植保、农机、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进行系统集成,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展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