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地空天”一体化观测网 广东亮出十五运气象保障“科技王牌”

2025-11-06 22:42:3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在开幕式场馆,相控阵雷达正进行秒级扫描,激光测风雷达精准捕捉低空气流,所有数据汇成三维实况,让无形的风“显形”。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仅剩3天,赛事各项保障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面对赛区分散、地理环境复杂的严峻考验,广东省气象部门已亮出“科技王牌”。一张覆盖“地空天”的协同观测网全面启动,他们以“观测即服务”为核心理念,于细微处精准发力,在风云变幻中为赛事精准护航。

11月办赛的气候智慧

回顾历届全运会赛事,北京、上海等地承办时多选择在8月和9月举行,山东、江苏则倾向于10月办赛。广东曾在11月举办过第六届、第九届全运会,此次依然“落子”11月,这一抉择,蕴含着深厚的气象考量。

广州市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处长谌志刚介绍,广东每年1月至3月虽“三冬无雪,四时常花”,但温度偏低并时有阴雨;汛期始于4月,持续到10月,其间天气变化多端,晴雨不定,对户外体育赛事影响较大。

事实上,历届全运会赛期选择的背后,都离不开气象科学的精密支撑。

“早在九运会筹备期,我们历时3年,系统分析了45年气象资料,得出结论:11月是广东举办大型赛事的最佳窗口。”谌志刚说。面对本届赛事,气象部门再度立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对近10年气候数据展开复盘,系统梳理11月广州的气候条件与潜在风险。

分析显示,11月的广州,降水显著减少且体感并不干燥,对开幕式及户外赛事干扰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已基本落幕。此时气温适中、风速宜人,有利于运动员创造佳绩、观众舒适观赛。

为场馆装上“气象显微镜”

精准的气象预报,离不开尖端科技的支撑。广东省气象部门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多源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赛事服务,构建起“三维、秒级、多要素”的精细化预报体系,真正实现“看见风、量化风、用好风”。

在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区域,X波段相控阵雷达与激光测风雷达组成垂直观测阵列,配合密集部署的微型站、移动站,可实现对0—1公里近地层的秒级扫描。所有数据将实时汇聚在气象大数据平台,最终以三维实况形式生动呈现。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气象部门还创新引入了“场馆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三维展示”技术。广东省气象台副首席韩浦城介绍,该技术通过预先构建开闭幕式场馆3D实景,叠加10米级风场模拟,可使建筑绕流、狭管增速、不同高度风差等微气象特征清晰呈现。同时,在场馆顶部增设5个气象站,辅以激光测风雷达抓取0—300米低空风资料,把实况和三维预报拼在同一块屏上,方便开闭幕式导演与赛事裁判能够一眼看懂“顺逆风窗口”,让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环节的临场决策更加科学。

气象科技的保障贯穿赛事方方面面,尤其在场馆防雷安全上实现重大突破。

“体育场馆是大型露天建筑,观赛群众与电子设备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广州市气象服务中心综合部部长王亚静介绍,针对开幕式场馆,气象部门首次引入雷击仿真模拟技术,可精准分析重要设备间在雷击时的磁场特征及场地跨步电压特征,预测雷击时地面的电位分布,锁定跨步电压高风险区,从而为防雷设计和现场应急疏散提供精细、直观的参考,助力排查隐患,最大限度降低触电风险。

“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开闭幕式场馆L4级高精度实景建模,叠加晴雨与昼夜仿真,将实况监测与逐时预报数据无缝嵌入三维模型,推动气象服务从‘凭经验’迈向‘靠数据’的精准时代。”王亚静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