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力农田残膜回收进入“机收时代”

2025-11-06 22:47:2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旋齿式液压自卸废膜回收机在田间顺畅作业,挑膜、输送、卷收、卸膜一气呵成;秸秆还田与残膜打捆一体机伴着轰鸣声前行,将农田中的残膜与秸秆“一网打尽”……11月5日,甘肃省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现场演示观摩活动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五和镇蔡家北庄举行,十余种新型回收机具集中亮相。

“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白色革命’曾让甘肃省农业受益匪浅。但如今,残膜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隐形痛点’。”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武云在活动现场表示,甘肃农业大学始终以科技赋能残膜回收,本次活动就是对新型残膜回收机械效能的一次集中检阅,也为甘肃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赋能计划”助力农机化回收

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甘肃省成为全国农膜使用大省。数据显示,甘肃省覆膜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大多采取覆膜种植方式,为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的残留却导致通气透水性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甚至影响作物品质。“重使用、轻回收”的现状,使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推动残膜回收,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场关系耕地安全的“净土保卫战”。近年来,甘肃省农膜回收率已达到85.7%,位列全国前茅,但机械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治理成效的关键瓶颈。

为此,甘肃省部署实施“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以下简称“赋能计划”),以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计划以“融合”与“赋能”为核心,聚焦产业需求、强化协同创新、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并通过项目、资金、政策“三位一体”的支持机制,为农机装备研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赋能计划’的实施,为甘肃省残膜回收机械化攻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制度保障。”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王晓光说。甘肃省科技厅以此为抓手,整合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企业资源,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在丘陵山区玉米残膜回收、高留茬地膜分离、高效集膜卸膜等关键环节实现多项突破,为残膜回收技术从“能用”到“好用”奠定了基础。

“智慧机具”亮相田间

在“赋能计划”支持下,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联合多家企业,瞄准不同地貌与作业需求,研发出多款高性能、轻简型残膜回收装备。

由甘肃万锐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1MSF-1.5型残膜打捆与秸秆还田一体机就是其中之一。该设备采用轻量化设计和钉齿链组合高净度起膜技术,能实现残膜回收率90%以上,一次性完成残膜捡拾、打捆与秸秆粉碎还田,适合丘陵与中小地块作业。

还有由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旋齿式液压自卸废膜回收机,可自动完成膜杂分离、卷膜和液压卸膜等全过程作业。该机具采用旋齿式挑膜机构和自回位液压卸膜装置,能够高效回收浅层及掩埋地膜,实现高净度卷膜收集与自动卸载。此外,还有十余种新型回收机具集中亮相本次演示活动。

“这批机具是我们在赋能计划中重点突破的成果,针对河西灌区玉米茬地和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的不同工况,分别研发了高性能和轻简型两类残膜捡拾回收机,解决了地膜捡净率低、含杂率高等长期难题。”活动演示环节,赵武云介绍。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长期战役。甘肃农业大学省委常委、副校长陈佰鸿表示,甘肃农业大学将全力配合甘肃省科技厅,扮演好“攻关者”的角色,以“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为依托实现技术升级,推动残膜回收装备向高效、清洁、智能、资源化方向持续迭代。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