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11月6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与图灵量子联合团队(以下简称联合团队)研发的“实用化大规模高速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从全球34个国家400余项尖端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大会最高奖项“领先科技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个量子计算领域获奖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光量子计算的芯片化与工程化应用取得国际性突破。

量子计算凭借指数级并行处理能力,成为突破经典计算极限的颠覆性技术。光量子计算路径因其高稳定性、室温运行以及与现有半导体工艺兼容等优势,被视为较有可能实现大规模通用量子计算的技术路线之一。
过去,通过成百上千个光学镜片搭建实验系统的传统办法,面临系统稳定性差、难以扩展、无法自由编程等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根本性难题。因此,芯片化集成是光量子计算产业化的必然路径已成为共识。全球范围内,数条试验线和中试线已相继建立,其中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的中国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最早建成并率先通线,实现了从芯片设计、晶圆级制备、封装测试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闭环,第一次使得光量子计算机成为工业级的产品。联合团队通过成熟的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将大量光学元件高密度集成于晶圆,实现了光量子系统的芯片化集成。
得益于自主可控的中试线和芯片化集成技术突破,光量子芯片研发周期从传统的半年缩短至两周,研发效率提升超10倍,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实现高速可编程、可扩展的光量子芯片低成本、大规模制造。
“我们不仅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还构建了芯片级创新到系统级部署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并建立了可扩展、可工程的产业化方案。”上海交大教授、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在发布现场如是说。
芯片化集成破解了传统光量子计算的工程化瓶颈,更为光量子计算产业化标准提供了先行范式。联合团队推出商用光量子计算机TuringQ Gen2,采用量子—经典混合架构,系统支持超10万变量求解,单台超100量子比特张量网络,在化学、生物、金融等领域将复杂问题求解效率提升千倍以上。
此外,联合团队还打造了覆盖硬件、软件、平台与行业的全栈自主可控“量子—经典”混合智算解决方案,并率先落地“通算、超算、智算、量算”四算融合的新一代计算范式,目前已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为千行百业提供超越经典计算极限的强大的新型算力支撑。
在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光量子计算机TuringQ Gen2获“新光”产品奖,“量子—经典”混合智算解决方案获“互联网之光精品首发成果奖”。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将与图灵量子、上海交通大学继续合作,持续深化“技术+平台+生态”全栈布局,引领光量子产业变革,成为全球科技格局中的关键战略支点。
“未来,我们将推动光量子芯片进入百万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时代,让算力像水电一样普惠。”金贤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