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1月5日,第八届进博会如约而至。作为其重要配套活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旨在研讨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次设立新型储能主题分论坛,体现了世界各国对能源转型和发展的普遍关注。

11月5日下午,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该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在致辞中表示,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国家能源局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在中国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向全球提供了性能优异的产品,为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面向“十五五”,国家能源局将大力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撑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抢抓市场机遇,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一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全球储能产业供应链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三是对外投资稳步提升。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引进来”,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引导本国企业与东道国共生共赢。此外,中国还将深入推进新型储能的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在《中国激励新型储能发展机制设计的基本逻辑与成效》特邀报告中深入分析,他表示,中国通过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报告阐述了中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向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的演进,为储能确立了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拓宽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清晰的机制引导下,市场侧响应积极,实现了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2022年以来下降超50%)。展望未来,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铺就了清晰的道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正经历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已由抽水蓄能主导转变为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跨越式增长。技术上呈现出多元化、大容量化趋势,液流、钠离子等多种路线并进,且行业对安全性的关注日益提升。报告强调,产业正从政策驱动、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向市场驱动、重视度电成本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将聚焦材料、结构与智能化协同创新,提升调度运用效益,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
本次新型储能分论坛为全球储能领域的智慧碰撞与深度协作提供了宝贵平台。作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次会议将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