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立冬后日照时间渐短,寒意渐浓,流感、肺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随之上升。
不少人会选择在初冬提前进补,还有人会使用含有多种中药材的“膏方”,担心不补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
冬季有哪些常见传染病?
“膏方”适合所有人吗?
如何健康运动?
一文了解
↓↓↓
这两类传染病 进入高发期
冬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症状特点是“急、重、全身”,往往起病急,出现高热、咽痛,体温常见38℃以上,全身肌肉酸痛症状明显,同时伴有畏寒、头痛、极度乏力等。严重时可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儿童,特别是1岁以内婴幼儿冬季住院的主要病毒之一,其典型症状是喘息、气促,家长需高度警惕。
肺炎支原体:冬季常见的一种病原体,可以引起咳嗽、发热,严重时可发展成肺炎。
肠道传染病
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口腔、手部、足部、臀部出现红色疱疹或疙瘩一样的疹子。
病毒性胃肠炎:属于传染性较强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预防这些传染病,核心是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可提前接种相关疫苗,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佩戴好口罩,加强个人防护。
除了预防疾病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昨日(11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立冬)有关情况时提到,冬季进补是古人的传统智慧,但是冬补不等于蛮补,民间流行的“膏方”也不是人人适合。
“膏方”进补 这些人不适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齐文升介绍,“膏方”是中医的八种剂型之一,由十几味或者几十味中药经过长时间的煎制,收汁以后加入胶类或者蜂蜜类物质,制成的半固体膏状物。
但“膏方”不是万能补剂,临床上一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确认使用什么样的“膏方”。以下这几类人群,服用“膏方”要谨慎:
体质湿热人群
特点是形体肥胖、口干口苦、心烦急躁,或者大便干燥、黏滞或者舌红、苔黄腻,如果使用“膏方”进补,可能会加重原本湿热的体质。
急性感染的患者
在感冒发烧或者有肺炎、有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急性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自行进补“膏方”可能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者
“膏方”一般含糖,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服用。
此外,像阿胶、熟地、黄精等补品不易消化,平时消化不良的人大量进补容易导致腹胀和食欲不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
除了科学进补,运动也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式。但是冬季天气寒冷,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冬季锻炼 别“大汗淋漓”
冬季运动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宜缓不宜猛
冬季关节僵硬、肌肉弹性下降,贸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拉伤或扭伤。建议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
在运动前要先热身5–10分钟,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发力过猛”。活动肩颈、膝踝关节,做些小幅度拉伸,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后要有5-10分钟整理运动,帮助肌肉放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运动不必追求“大汗淋漓”,只要做到微微出汗、身体发热、呼吸加快的程度,就能收获健康效益。
▶宜暖不宜寒
冬季晨起气温低,空气湿度大,容易刺激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不利。
建议等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再外出锻炼,最佳时段是上午9点到11点,或下午3点到5点。若遇到雨雪或空气质量不佳的天气,应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可选择在室内进行跳绳、原地踏步、健身操等项目,确保安全。
▶宜护不宜露
提倡“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吸湿排汗的贴身衣物,中层加毛衣或抓绒保暖,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运动过程中可根据体感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出汗后受凉。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立冬后天气渐寒
多种传染病进入高发期
外出注意加强防护
不盲目进补
坚持科学运动
祝愿大家 平安健康过冬
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陕西卫生健康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