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解导电微针为面瘫康复提供新方案

2025-11-11 16:32:1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记者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口腔科副教授王兴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研究员袁作楹、北京大学研究员黄建永等科学家合作,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可溶解导电微针技术实现面神经的精准电刺激,为面瘫等面神经损伤康复提供全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活性材料》。

经皮低频电刺激疗法可通过刺激神经元促进肌肉的代偿收缩,助力面瘫等面神经损伤疾病的康复。传统平板电极式电疗是将电极贴到脸部皮肤上,电流透过皮肤表层的角质层,深入到富含神经元的真皮层,以达到刺激神经的目的。然而,角质层具有很高的阻抗,直接影响电刺激脉冲的传导,这就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困境——电流过小,到达真皮层的刺激强度就不够理想;电流过大,则极易烧损脸部皮肤。传统针灸式电疗虽然能刺入皮肤,但可能损伤正常组织,且有断针风险。

对此,研究团队研发出可溶解导电微针阵列,可无痛穿透皮肤角质层,直达“目的地”真皮层,从而在皮肤与神经间建立微米级导电通道,实现“小电流”“大信号”传输。值得一提的是,该微针在完成治疗后可在体内安全溶解,避免了传统电极取出时的二次损伤。

“我们此次研究的微针是一种会导电、还能自己消失的水凝胶微针,类似于一颗颗微小的导电糖果。微针本身有足够的硬度能轻轻刺入皮肤表面,又能在接触到皮肤内部的液体后,像糖果一样在20分钟内温和地溶解,不留任何痕迹。”王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提高微针的导电性能,研究团队在水凝胶里混入了两种导电性能极好的银纳米丝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让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超级导电网络。“这确保了电信号能高效地穿过皮肤屏障,精准地送达下面的受损神经。”他说。

动物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促进小鼠面神经轴突再生和髓鞘修复。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积极推动临床试验,以验证该技术在人类面瘫等面部神经损伤康复领域的可行性。此外,由于面部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的一种,该技术经过适配和优化后,未来或可进一步拓展至“鼠标手”、坐骨神经痛等更广泛的外周神经损伤康复领域,为更多功能障碍者提供创新性的康复支持。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