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11月11日,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创新走廊建设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的政府代表、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合作路径,并发布《澜湄数据跨境流动科技合作倡议》,为区域创新走廊建设注入新动能。

此前,2023年12月,澜湄第四次国家领导人会议发布了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倡议;2024年12月,各方在昆明成功举办了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创新走廊建设高官会,并通过了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高官会机制章程。
此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落实“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倡议”“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创新走廊建设高官会”形成的议题,围绕科技创新合作和共同关心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务实成效。

“澜湄合作已从成长期迈向提质期,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王强介绍,近十年来,六国依托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为澜湄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澜湄合作各方在农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实施联合研究项目超百项,培训了大批科技人员;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试运行,为“数字澜湄”构建起信息通信枢纽。
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尚朝秋介绍,作为澜湄合作“先行区”,云南已与五国共建34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2024年选派68名国际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智汇云南”计划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联合研究支持,“立体交通网络与创新平台双轮驱动,让协同创新要素流动更高效。”
研讨会提出,未来三年各方将重点推进“绿色、数字、人才”三大领域合作,围绕清洁能源利用、生态保护、碳中和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联合研发,制定区域数据流动指导框架,让转型红利惠及民生改善;同时扩大澜湄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规模,依托腾冲科学家论坛等平台,建立常态化研修机制,培养熟悉区域实际、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