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11月9日至11日,第十三届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鲍鱼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国际嘉宾等20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鲍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研讨会上,国内外多位专家分享鲍鱼研究最新成果及行业洞见。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乔琨副研究员介绍,福建鲍鱼养殖产量约占全国80%,但溏心鲍、鲍鱼嫩化、副产物利用等加工环节还相当薄弱,需推进精深加工与标准化进程;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认为,当前产业韧性不足、消费市场缺乏爆款产品等困境,需通过强化加工环节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加大品种培育力度来加以解决。
针对“养殖”议题,专家指出,海水温度升高等环境问题导致育种窗口期缩短、苗种减产,而且控温促熟投入高、风险大,导致保种难度与成本显著上升。对此,与会代表建议应依据不同养殖模式建立分级标准体系,完善亲本选择、苗种分类与饲料投喂规范,并呼吁协会建立饲料“白名单”,强化原料监管与行业自律,引导养殖向标准化、智能化与绿色高效转型。
针对“加工”议题,产业代表直指当前冻品鲍鱼包冰率超标、保水剂违规使用等行业乱象,特别强调了标准缺失与执行不力等短板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与会嘉宾分享了深加工与“佛跳墙”标准制定的经验,提出推动全国性标准制定、加强第三方抽检、创新产品健康文化内涵及扶持优质企业等举措,拟通过阶段性试行持续完善。
研讨会期间,海区鲍鱼分苗设备、一种基于面筋三维网络结构强化的球状鲍鱼配合饲料、基于IMTA的可持续海产养殖,2025鲍鱼产业三大创新成果亮相。
本届研讨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主办,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厦门市海洋与水产学会共同承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