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近日,由小包公法律AI与牛媒数据联合推出的“媒鉴AI”在广州正式上线。同期,牛媒数据还联合暨南大学等高校发布《中国媒体人职业价值感调查报告(2025)》。
“媒鉴AI搭建了报料人与媒体人之间的可信沟通桥梁。”小包公·法律AI创始人、广东省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燕玲表示,这个工具扮演的是一个理性、中立的“过滤器”和“指南针”角色,它帮助民众理解自身权益的边界,寻求最有效的报料维权方式,这也是科技服务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
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明确将“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提出以智能技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社会治理效率。这一政策导向下,如何让法律AI从司法体系渗透到基层民众的诉求表达中,成为下一步探索的核心方向。
不过,AI技术带来的信息治理挑战也不容忽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林爱珺指出,需要重视AI大模型的权威性表达风格与流畅叙事逻辑,会让错误信息具备极强迷惑性。提升事实核查的准确性与效率,才能使AI技术在社会治理中更可靠、更透明地应用。
从牛媒数据报料平台的实践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10月,平台累计接收各类报料信息数万条,人工跟进线索超3000条,帮助数百位用户通过媒体成功维权,且用户通过平台进行关键词搜索的频次每年超90万次,足见民众对“报料维权”的需求。
“但是,我们在处理报料需求时发现,60%以上的报料人存在法律认知误区,比如证据材料不完整、诉求表述模糊;更关键的是,接近90%的报料人没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优先寻求媒体报料进行维权,反而放弃了法律解决途径,有的也失去了最佳的调解与谈判时机。”牛媒数据创始人张业军坦言,“想维权却不懂法、找媒体却缺证据”的认知错位,正是法律AI赋能社会治理的关键切入点,也是“媒鉴AI”诞生的核心动因。

此次上线的“媒鉴AI”智能体,是小包公法律AI与牛媒数据深度协作的成果。两者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专业法律能力+精准媒体场景”的核心竞争力。
从技术底座来看,小包公为“媒鉴AI”提供了法律垂直领域的专业支撑:其系统融合“先进通用大模型+自研法律专业大模型”双引擎,依托超过2亿份司法文书、逾420万条法律法规构成的庞大数据库,能实现法律关系识别、合法性评估、相似案例对比、行动指南生成等功能,确保每一条建议都有专业依据。
从场景适配来看,牛媒数据则为“媒鉴AI”注入了贴近用户需求的媒体资源与运营经验。一方面,报料用户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匹配“过往报道过类似案例的媒体”“擅长该领域的记者”“报道活跃度高的机构”,为报料用户提供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入驻媒体记者能通过平台获取报料选题、管理选题以及联络报料人,大幅提升线索对接效率。
王燕玲认为,“媒鉴AI”其实是推动前端咨询至诉讼调解的全链路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普及法律认知,减少无效诉讼与社会矛盾,既帮民众少走维权弯路,也为媒体、基层治理者减负,真正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贡献更多“数智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