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京举行

2025-11-16 13:47: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11月15日,“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为主题,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景汉朝指出,发挥法学会包括各研究会的智库作用,服务法治实践,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规范有序发展,协助“人工智能+”行动对千行百业的全面赋能,同时应加强法治宣传和人才培养,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注入永久性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强调,当前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已成为一场深刻变革,法治“在场”是此次变革得以持续稳定可控的关键。中央财经大学立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数字时代法治应对,将学科优势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构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工智能+税收”“人工智能+保险”“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法学+会计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精准对标数字经济时代法治的需求,培养能熟练驾驭复杂应用场景和法律事务的卓越人才。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说,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我们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形成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动态平衡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方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兴起和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正在催生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辅助科研的工具,还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只有在明确权责、保障安全、促进开放的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创新的可靠力量。这不仅是科学家的任务,也需要法学、经济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参与,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可信、合规的智能科学生态体系。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陈志远、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吴韬、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教授等围绕“人工智能+”政策前瞻、产业发展、治理能力、开放创新等问题进行分享,从法律、科技和数字经济发展视角进行交流研讨,提出意见建议。

论坛期间,发布“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包括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正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均位居全球首位等。

本次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