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13岁的于子迪打破女子200米混合泳亚洲纪录,18岁的自由泳小将张展硕斩获四金,滑板项目12名奖牌得主中有9人尚未成年……第十五届全运会上,一批青少年运动员崭露头角。在耀眼天赋的背后,是一系列高精度技术设备的默默支撑,这些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优化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曲线”,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目前,一系列成熟的技术设备已经深度融入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将以往依赖教练主管经验的模糊判断,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精准数据。”厦门理工学院运动健康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黄彩华介绍,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体育训练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游泳、田径、体操等技术主导型项目,由于动作标准化程度高、数据可比性强,成为科技赋能的“第一梯队”。
对于这些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对提高竞技水平至关重要。国家级游泳裁判员、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翁兴和告诉记者,水下和陆上高速摄像机及传感器等,可以全方位捕捉运动员起跳、转身、滑行等技术动作。教练能够分析数据,帮助运动员优化技术动作,提升训练效率。
此外,传统游泳训练中,运动员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推进,而如今的阻力设备与智能装备,能模拟“逆水行舟”的高强度环境,让运动员在训练中不断挑战极限。同时,科学运用这些训练数据,不仅能直观呈现运动员当下的状态,还能敏锐捕捉到数据背后趋势,预判其最佳竞技水平。
在黄彩华认为,这些科技手段在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优势。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新技术应用能为他们提供更科学、高效的训练方式,助力其竞技水平提升。长期训练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还可识别出日常难以察觉的身体变化趋势,有效避免因不当训练造成的损伤。
“青少年运动员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体差异性——他们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身高、体重、力量等身体素质变化快,传统的‘一刀切’训练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科技赋能的个性化训练方案,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黄彩华说,数据已成为新的“教练语言”,个性化成长方案已取代千篇一律的训练。
黄彩华预测,未来体育训练的趋势将是构建集成的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视频分析、医疗记录、训练状况、日常体征等多源数据将被整合到统一平台。平台不仅能服务于运动员和教练,还能够连接家长、队医和科研人员等,形成一个全面的运动员成长支持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