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魔搭社区开发者徐帆耗时半年,基于阿里云云端大模型Qwen-Omni API构建的高性价比实时环境感知系统,用100多元的成本“手搓”了一副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眼镜。它能够自动识别盲道、提示行走方向、识别红绿灯和斑马线,也能用语音描述外界环境。
前不久,徐帆将体验盲人AI眼镜的视频发在网上,收获的反响出乎他的意料。
有人留言表示,愿意资助徐帆10万元,不求任何回报,就希望他能坚持下来。还有人说:“很希望您能量产或者定制眼镜,为那些需要的人提供更多帮助。”
近日,徐帆在阿里巴巴《AI向善行动报告2025》发布现场分享了这个故事。科技的意义,不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是守护人间烟火。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如何善用AI技术解决社会难题,融入公益行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向善是AI发展的必答题
《阿里巴巴AI向善行动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提出“AI向善”的愿景,认为“AI向善”是技术走向成熟的试炼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构建社会信任的坚实桥梁。
《报告》给出“以人为本”的行动框架,基于安全可靠、隐私保护、普惠正直、可信可控、开放共治与绿色低碳这六个完整的价值观基座。报告发布团队认为,技术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可以实现有机统一。AI向善,从来都不是技术成熟后的锦上添花,而是贯穿技术演进的引导罗盘。应对挑战的最佳态度,不是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摇摆,而应在发展中求解、主动将技术引向最能造福人类的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徐晓新表示,中国社会本身更倾向相信AI向善。“这既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人定胜天’,大家相信我们能够控制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它也和我们长期以来积累的发展理念关联在一起,我们相信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更愿意为AI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AI向善,对AI本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徐晓新分析,技术自我演进的动力之一便是需求。公益慈善领域提供了比商业领域更复杂的用户环境,它需要AI进行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它也需要技术提供方思考,如何在硬件设备和网络保障都不足的情况下,降低AI的使用门槛,使AI能够在偏远地区发挥作用。
“而且,让AI看见,让算法看见,让主流社会看见被忽视的群体,对AI长期向善的演进是非常重要的。”徐晓新说,如果大众能切实看到AI在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众福祉上做出的贡献,也会提升对AI的接受度,为AI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AI向善 解决真实而艰巨的问题
无论是助残扶弱、医疗普惠、教育平权,还是气象预测、基础科研,这些复杂而深远的社会议题,恰恰构成了AI技术最理想的“试炼场”,并驱动其不断代际跃升。
阿里巴巴集团公益总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表示,AI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的。能否有效解决医疗、教育、应急等领域中真实而艰巨的任务,是AI是否向善的价值试金石。
阿里达摩院研发的胰腺癌AI检测模型,让患者通过最简单的平扫CT,就能进行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筛查,在提升检出率的同时,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负担与经济负担。在嘉兴市第二医院的前瞻性科研试点中,已完成9万多例CT影像筛查,发现并确诊了27例胰腺癌和109例其他胰腺病变,目前已有16位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这是AI技术给医学带来的真实改变。
在教育领域,夸克推出“志愿报告”功能,研发高考志愿大模型,并投入比去年多100倍的算力。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门槛,为乡村考生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让乡村孩子多了一份报考的底气。研发团队说,他们希望天下没有难报的志愿。
在更宏观的层面,人工智能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赋能技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更精准地预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以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效率、提高农业产量以及追踪和减少交通和工业过程中的排放;通过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测自然灾害以及为救灾工作提供最新信息。
未尽研究创始人 、第一财经前CEO周健工表示,AI诞生之初的使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公益正是这轮AI发展的本质要求。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在公益方面的AI创新实践将是引领重大创新的领头羊。
向善还需多元主体共同行动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表示,今年他们调研了60家互联网科技企业,有近一半的企业都在关注科技向善、科技伦理的问题。有些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科技伦理委员会,有些把智能向善的理念融入产品的开发,不过大多数探索还是零散的、非体系化的。
今年8月,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提到 “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要实现这一点,不光要有理念层面的共识,还要有实践维度上的探索和行动,尤其是企业主动的探索和行动。”孙孝文说。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产业研究部高级工程师宋平表示,AI的规模化应用,是讨论AI“向善”的一个社会前提。“当前第一步是把人工智能推向更规模化的应用。只有先把它广泛地用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向善’这方面的问题。“同时,如果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确实会带来一部分就业替代,那么在此之前应该给出足够的提醒和引导,把可能被替代的人转化为新的劳动力。“这也是企业应该负的社会责任。”宋平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玲研究算法歧视。团队发现,算法歧视一般来源于三个层面:采集数据的偏差,算法内嵌的个人认知偏差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认知偏差。前两种歧视是相对好解决的,但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歧视,则很有可能被AI放大。怎么办?陈玲认为,人类社会本身的组织方式、教育方式和科研方式要发生变化。“我们要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力、以人为本、有丰富情感感知力的人。从科研和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大挑战。”陈玲强调。
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看到,前段时间,来自人工智能企业和高校的研究者一起在《科学》上发文,主题就是AI治理。“大家一起在讨论这一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AI的发展并非从一开始就非黑即白,所谓善恶,在发展中是有灰度的、动态的,需要政府、学界、产业界等多元主体共治,综合利益判断,才能实现整体福祉的最大化。“AI向善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也是一本开放、开源的书,让我们一起来书写这个故事。”袁媛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