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  破除糖尿病是“成人病”误区

2025-11-18 18:25:1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糖尿病绝非成年人的“专属”,它也威胁着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举行媒体沟通会,专家在会上强调,糖尿病不应被简单归类为“成人病”,1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常见,亟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筛查。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多见于成年人的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群体。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介绍,在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占比高达80%至90%。该病属于胰岛素依赖型疾病,患儿确诊后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替代治疗,常规方案是每日注射四次胰岛素,相当于每年累计注射超过一千针。

“这不仅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对家庭而言也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曹冰燕指出,1型糖尿病患儿要严格规划饮食,每一餐都需要与胰岛素注射精准匹配。“不少家长为确保孩子在学校的饮食与用药安全,不得不亲自送餐到校,甚至协助完成在校期间的胰岛素注射。”

除了日常管理的压力,1型糖尿病与血糖波动也密切相关。部分患儿在一天之内可能经历低血糖与高血糖的反复波动,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首都儿科研究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补充说,孩子在确诊糖尿病后,家庭成员通常会经历一系列心理调适阶段,从初期的否认、恐惧、自责,逐渐过渡到长期应对过程中的焦虑与抑郁等复杂情绪。

不仅如此,患儿自身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适应问题。“部分患儿甚至会产生‘病耻感’,陷入‘为什么只有我生病’的心理困境。”张晓鸣强调,若不及时关注并予以干预,此类心理问题可能影响患儿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目前,1型糖尿病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所以预防发病与延缓病情进展尤为关键。曹冰燕认为,推进早期筛查工作至关重要。她介绍,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筛查对象应重点关注以下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已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如甲状腺疾病患者;经基因检测发现的易感基因携带者。

记者了解到,当前首儿所已开展儿童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项目。对于筛查出的高危儿童,会进行密切监测,并在适当时机使用药物干预。

在做好早期预防的同时,糖尿病管理技术的进步也为患儿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例如,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患儿摆脱了每日多次指尖采血的痛苦;胰岛素泵的推广为胰岛素输注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同时,迅速发展的‘人工胰腺’技术,可以基于血糖水平自动调节胰岛素输注量,这也会显著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由度。”曹冰燕说。

张晓鸣表示,医疗机构也应积极引导患儿与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科学开展血糖管理。“尽管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通过将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等治疗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使之如吃饭、洗脸一般自然,患儿完全可以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张晓鸣说。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