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裴宸纬 通讯员 祝仁涛 虞萍
前不久,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建设交流座谈会在苏州城市学院举行。会上,苏州城市学院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洋亮出实验室建设一年以来的“成绩单”——自2024年成立以来,实验室横向项目合同总金额已达7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应用的创新闭环。
“该实验室是学校推进产研融合的成果之一。”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小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校近年来紧扣苏州发展脉搏,陆续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部级科研奖励‘零’的突破,产研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
平台筑基成效显
毛小勇告诉记者,建设各类科研平台,是苏州城市学院推进产研融合的重要方式。
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就是这类科研平台。作为市级科研平台,该实验室由苏州城市学院联合苏州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康养集团等共同建设,旨在将临床数据、基因信息、设备监测记录等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标准化整合,形成一本能全面反映老人健康状况的“统一手册”,为精准康养提供支撑。
例如,实验室与吴江市云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研的数智针灸精准诊疗新路径的技术研发项目,深度融合中医针灸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针灸知识图谱,推动针灸诊疗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标准化。
市级平台“拔节”,校级平台“筑基”。聚焦新兴交叉领域,学校建设智能检测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校级平台23个,培育学科特色方向。
智能检测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由苏州城市学院与苏州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聚焦科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及工程应用产品化,着力打造“项目接地气、研发出成果、应用产品化”的特色平台。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已合作开展“基于高压变频电源的大型变压器制造厂去电机化试验技术研究”等7项横向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637.4万元。
记者了解到,学校紧密围绕苏州重点产业和服务需求,已构建“2+13+23”的“省—市(厅)—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其中多个为校企共建平台。
科研育人谱新篇
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育人,积极推动教师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过程融入本科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小勇说。
学校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许峰川及其团队以苏州佳智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横向课题为核心,依托苏州城市学院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产教融合基地,构建“课题—竞赛—课程”科研育人新范式,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难题。该团队将课题需求转化为研究问题,衍生出一批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在“真题真做”中直面产业挑战,培养创新思维。近3年来,该产教融合基地年均接纳实习生超20人、录用应届生毕业生10人,形成“课堂学—平台练—竞赛验—企业用”闭环。
“在科研育人理念引领下,学校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或课程内容,科研优势逐步转化为教学优势、育人优势。”毛小勇表示,学校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与地方事业单位、企业、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同时不断完善科研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更扎实的产研融合举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优质人才,持续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服务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