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通讯员 李弢
11月18日,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陕西西安启幕。论坛前夕,中欧班列(西安)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今年1月至10月,累计开行5063列,同比增长16.3%,首次实现前10个月开行量突破5000列,核心指标连续7年领跑全国。
这支驰骋于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正通过带动产业集聚与科技深度赋能,成为畅通亚欧供应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构建开放新格局
11月17日,记者走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铁路局)西安国际港站,只见满载着汽车配件、光伏组件、跨境电商货物的X9043次中欧班列缓缓启动,一路向西奔赴阿塞拜疆巴库。
中欧班列(西安)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的繁荣,更是一场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重构。
在陕西康佳智能家电产业园的生产线上,一台台洗碗机快速完成组装检测。“我们超过六成的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钊告诉记者,“生产基地紧邻西安国际港站,产品下线后一天内就能装箱发运,仓储和物流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已有近24万台“康佳造”家电经由中欧班列,进入全球26个国家。
增加的不仅是运量,更是“货单”本身的成色。如今,奔驰向西的中欧班列上,电子元件、汽车配件、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新常客”,其货值比普通班列高出41%。与此同时,回程班列也愈发繁忙,从莫斯科抵达的货物,如今可在安康进行分拨,精准送达陕南市场,标志着“进口集结+分拨辐射”的新物流网络正加速成型。
通道优势不仅助力产品“走出去”,也吸引产业“留下来”。以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为依托,数百家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落户西安及周边地区。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纷纷将这里作为重要的出口枢纽,2025年上半年,通过班列发运的出口商品车已达30万台。
“我们联合园区内15家单位,建立了‘问题联商、工作联动’机制,从需求受理到装车发运全流程优化,使班列的集结分拨效率提升了52.9%。”西安国际港站站长李世光介绍。高效的运输组织,让班列实现“质效双升”:单日最高装车达1530车,3月29日单日开行28列,创下历史纪录。
打造高效新通道
从“人找货”到“货等人”,从“手工调度”到“智能导航”,中欧班列(西安)的“数智基因”正全面激活运输效能。
“现在通过手机预约,进站后系统直接导航到指定货位,一天能多跑五六趟。”集卡车司机任甲元对场站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变化感受深切。
近年来,西安铁路局加快西安国际港数智化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场站系统,实现与95306系统及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依托“1+3+8”智能化应用体系,西安国际港站以园区综控管理平台为核心,整合了生产作业、综合服务、堆场管理三个子系统,实现了对车辆、货物、设备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
“我们为场站内5台正面吊、3台龙门吊加装了数据采集系统,在20多个关键作业区部署了监控探头,使集装箱的场位管理准确率达到100%。”西安国际港营业部经理赵燕介绍,“如今,一列班列的集装箱信息核对与数据上传只需10分钟,整列装载完毕不超过2小时,运输效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此外,全国首个服务班列的“丝路青锋”班组,整合了营销、协调、安全、创新等环节,提供全链条闭环服务。班组推出的班列“全家桶”服务手册,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发运指南。政策层面,海关与铁路数据联通推动“关铁验检合一”,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综合成本由此降低了15%以上。
驰骋不息的钢铁驼队,从古丝路起点出发,书写新时代的开放篇章。随着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的举办,这条横贯亚欧的黄金通道,正凭借其日益完善的网络、不断提升的效率和持续扩大的产业辐射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