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11月14日—16日,2025激光喉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暨第47届咽喉显微内镜诊疗技术培训班全国巡讲(北京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举行。活动吸引了全国21个省份的40余名医师参与。

咽喉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操作精细、损伤小、疗效好的咽喉微创手术已成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手术类型之一,但它易学难精,难度堪比“蝉翼绣花”“在绣花针上跳舞”。
“手术位置位于咽腔深处,手术空间狭小,声带组织结构精细脆弱,这对操作者手部稳定性要求极高。然而在传统观摩学习和学徒制模式下,年轻医师锻炼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副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院长雷文斌说。
针对此困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十年磨一剑,于2024年8月出版了国内首部《咽喉微创外科策略与技巧》专著。自2016年开始,团队逐步推动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咽喉显微微创模拟训练体系,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应用及普及咽喉显微技术。

雷文斌表示,该培训体系已推动咽喉微创技术从“经验传承”迈向“标准化、可复制”的新阶段,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培训班除了带来咽喉显微微创模拟训练体系外,更是齐聚了国内咽喉嗓音外科领域的医学专家,组成了规模宏大、覆盖广泛的“全明星专家团”。专家们围绕喉癌微创技术、嗓音显微外科手术选择与应用、如何做好咽喉微创外科的准备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授课与临床实战病例的指导。
培训现场,学员们使用真实的手术器械、显微镜、内镜或CO2激光,在离体猪喉上做模拟操作,“近乎真实手术室的标准化环境,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器械操控手感、流程熟练度和术中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培训班学员说。
“经过2天培训,90%的学员能独立完成基础微创手术,这比传统培训周期缩短40%。”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文卫平教授表示,希望通过系统化、沉浸式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能独立开展精准操作的骨干医师。
据悉,该培训班已举行了第47场,至今培训班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份,累计培养逾千名医生。
“我们正在研发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分析患者CT影像、内镜图像,自动标记手术‘危险区’;还在探索5G远程手术,让专家通过‘云平台’指导基层医生操作。”雷文斌透露,在AI赋能咽喉微创诊疗方面,团队将继续深化技术研发,提升诊断与治疗的智能化水平,为提升咽喉疾病患者的就医体验与生活质量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