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迈入2.0时代

2025-11-18 20:53:3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11月18日,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化应用及质量提升“质量强链”成果交流推进会上,升级版的“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正式发布,国产汽车芯片审查认证专家库和认证审查数字化平台也同步上线。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为破解国产芯片“不敢用、不会用”的产业化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汽车芯片是汽车产业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书记李莉表示,尽管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在标准体系建设与测试验证能力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仍面临车企芯片准入要求“各自为战”、国内标准系统性不足、缺乏覆盖“芯片-系统-整车”的全链条检测平台等挑战。原有的技术体系1.0版作为通用评价框架,已难以精准响应芯片功能快速迭代及场景化应用的需求。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将“质量强链”项目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致力于通过建立完整的认证审查体系、突破关键标准、构建数字化平台,打通国产芯片上车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介绍,在1.0版基础上,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版构建了9大模块、60项指标的认证审查技术体系族,覆盖新能源汽车5个域10类汽车芯片,实现了认证审查技术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可充分满足芯片功能性能快速迭代延伸出的对专业性、定制化、场景化应用的精准评价需求。

同时,为确保认证审查的专业性、一致性和权威性,项目通过严格筛选、培训和考核,建立了覆盖体系审查、供应链管理、芯片设计、功能安全、电磁兼容、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首批技术专家库,并配套动态评价与进退机制,为技术体系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此外,项目规划并建设了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数字化平台,构建了“数据-认证-应用-回溯”的闭环机制。

姚雷表示,技术体系2.0版的实践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它倒逼芯片企业完善内在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了产品固有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整车企业的选型风险和成本,平均为其缩短上车周期达3个月,显著提升了供应链响应效率。在上车应用方面,通过审查的芯片产品已实现累计上车2000万片,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规模应用。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