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职院:以“融”促“实”练就硬实力

2025-11-25 12:58: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柳鑫 科技日报记者 夏天一

一所坐落于江苏南部的高等职业院校,3年来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获奖超50项,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累计超6000万元……“十四五”期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职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产教融合促进区域发展,职校何为?11月25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立足常州及周边,以柔性引进或项目合作方式,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引育留用”做强师资队伍

“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教育;实施有组织科研,才能不断提升学校创新服务力。”席海涛说。近年来,常工职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引进专家学者、大国工匠组成智库专家团队,破解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困境。

据了解,在强化教科研队伍建设上,常工职院有重点地引进名导师团队的优秀博士和硕士组成科研和教学团队,积极引进世界和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形成“领军人才+团队+青年骨干”的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此外,该校还支持教师申报高层次人才项目,做好江苏省“青蓝工程”“333工程”、教学名师、产业教授等选拔推荐工作。

新能源产业是江苏常州的新兴产业。围绕“发储送用”产业链,常工职院紧跟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精心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新能源产业能力,为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席海涛表示:“我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创新资源等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领域培养人才、输出成果、贡献力量。”

如今,常工职院还联合百度、海克斯康等企业共建新能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协同创新平台,集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破解产业技术瓶颈。“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多载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夯实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檀祝平表示。

增强人才培养供给的匹配度

常工职院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解决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席海涛介绍,常工职院紧盯新能源产业办专业,聚焦加快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锚定企业需求建课程,并对新设专业给予经费支持。同时,该校还与企业共同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开发与产业无缝衔接的金课程、金教材。

如今,常工职院已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复合型育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校全面实施“双岗互聘”“揭榜挂帅”制,推进院校骨干教师与高科技企业技术精英的双向奔赴。此外,该校还汇聚资源搭平台,校企共建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等一批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切实推进新能源产业迭代更新。

岗课赛证融通,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并重是常工职院的又一举措。据介绍,该校围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理想汽车直营售后与服务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化课程、教材,培育学生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检测、维修等环节的实战能力。“我们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模式,锤炼了学生‘精操作、会创新’的复合型特质。”席海涛说。

此外,常工职院还积极推动校企共筑“三进三同”,打造人才培养闭环。该校与理想汽车推行“产业技术进校园、行业标准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同标”,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规范“同步”,实训场景与企业生产流程“同境”,增强人才培养供给的匹配度。

檀祝平介绍,常工职院与理想汽车双方投入整车、智能设备等资源共建实训基地,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此外,企业可以深度参与人才选拔、课程设计、质量考核全过程,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链条。

目前,该校已成为理想汽车全国示范培训基地,教学成果作为行业范例向全国推广。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祝正庆认为,该模式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典范。

“未来,我们将着力深化校企双方合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以职校之力赋能地方产业提质发展。”席海涛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