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汤向伟
从医疗转运到索降救援,从物资投送到目视搜索,一套覆盖航空应急救援全环节的操作标准体系正式建立,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11月22日,在江西航空产业大会上,航空工业昌飞依托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牵头研制的航空应急救援六项团体标准,由中国航空学会团体标准认证委员会发布,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这些标准形成了覆盖“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操作规范体系,为提升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这六项团体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航空救援一线训练与实战作业提供了科学、统一的规范依据,将有效提升救援行动的安全性、协同性和专业化水平。

本次发布的六项标准包括《直升机索降作业操作指导》《直升机医疗转运及机上操作指导》《直升机舱内物资投送操作指导》等。这些标准是在昌飞公司此前研发的江西省航空应急救援指南系列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再实验迭代而成,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航空应急救援操作规范体系。这些标准贴近实战,明确了标准作业流程、人员准入资格和安全管理要求,大幅提高了作业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标准的形成离不开严格的验证飞行。2020年7月21日,我国首次航空应急救援标准验证飞行在江西鹰潭龙虎山启动。此次“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标准研究”验证飞行由江西省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组织。验证飞行共设计了“模拟爬升率、模拟下降率、模拟气流避障飞行”三个飞行科目。AC311直升机在为期20小时的验证飞行过程中,启用多功能心率监护仪,分架次全程监测6名年龄在15—65岁男女志愿者的血压、心跳等相关参数,为标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2021年12月,AC311A直升机在深圳完成国内首次直升机索降作业标准验证飞行,验证了国产轻型直升机加装索降绳索后的载荷能力。

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领域,这些标准的制定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次发布的六项标准,侧重于指导实践操作,而且首尾连贯形成完整的救援闭环,是体系化的救援应用指导,引领示范行业安全健康发展,填补国内空白。
新标准预计将大幅提升航空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标准针对以往作业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不统一之处,提供了详尽的技术依据,规范了特种作业,提升了复杂场景救援能力。
(汤向伟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