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龙云
11月25日,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教授应邀在北京交通大学作“现代世界中的数学”专题讲座,和学校师生共同探寻数学的理论之美和实践之智。在讲座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全职在中国工作的数学家表达了他对中国数学的强烈信心:“我相信中国大陆一定会诞生菲尔兹奖得主。”
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致力于表彰40岁以下在数学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的青年学者,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引领着全球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埃菲·杰曼诺夫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非结合代数、群论等。他解决了困扰20世纪群论学家以及代数学家们的限制伯恩赛德问题,因此在1994年获得菲尔兹奖。
杰曼诺夫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缘,他如今在南方科技大学工作,任深圳国际数学中心主任。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学者王虹获得2025塞勒姆奖,该奖项被视作菲尔兹奖的风向标。杰曼诺夫表示,他相信一定会有中国大陆人得奖,但至于什么时候得,取决于很多因素。他不会只关注菲尔兹奖。因为,相比个别奖项的突破,一个国家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我们要有顶尖的大学、顶尖的高中、顶尖的IT公司,这比个别奖项重要得多。”
杰曼诺夫看到,今天中国的基础科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选择来中国做研究。他希望他所在的深圳国际数学中心能在世界数学版图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每年五月我们会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吸引全球学者来访。过去是我们邀请别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表示想来看看。”杰曼诺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张继平也出席了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报告会。作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黄金一代”的培养者,张继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数学在部分领域已经世界领先,但总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培养青年人才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依然要在培养创新人才、一流人才乃至顶级人才方面做更多努力。”
人们都说数学是天才的游戏,顶尖数学家有何特质?杰曼诺夫认为,伟大的数学家要有数学能力,这是一种能够长时间思考某个问题的能力,“当你思考一个问题时,99.9%的情况下,你不会立刻得到结果。”
所以,必须反复思考,持续推敲,这一过程可能达到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我认为伟大的数学家是固执的。他们不停地思考,并从中获得乐趣。”杰曼诺夫说。
对此,张继平也有共鸣。大多数人听到定理定义,觉得记住了就是学会了,很少有人愿意探索这个定义究竟是怎么来的,公式和公式之间是怎么推导的。学好数学,要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得更深一步,反复磨炼,不断总结。“你有了多吃苦的准备,才有少吃苦的结果。”张继平说。
顶尖数学人要如何炼成?张继平表示,一方面要把学生带到数学最前沿,让他们夯实基础,学习更多知识,使用数学的新思想、新工具;另一方面,要让这些聪明的年轻人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生活。“如果这几个问题能解决得好,中国数学走向世界乃至引领世界是大有希望的。”
张继平非常关注学生的“独立生活”问题。采访中他频频感叹,现在的父母管得太多了,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样一来,孩子无需独立处理任何事情。
“我们老说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是要从独立做事开始。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先尝试自己解决,而不是习惯性地问父母、问老师。”张继平说,“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打理好,何谈独立思考呢?”
张继平进一步强调,家长要允许孩子吃苦,让孩子能直面困难。摔跤不是坏事,不摔跤的孩子不会走路;走了弯路也不是坏事,走了弯路就积累了财富。
毕竟,做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失败是必经之路。张继平坦言:“一个人做研究,可能尝试了10000个课题,9990个都不成功。但能有10个成功,就已经很了不起。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失败,不必只盯着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