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快报》:助力中国物理学走向世界|国际学术期刊拾萃

2025-11-27 01:01:00 来源: 点击数:

向涛

《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简称CPL)1984年创刊,是中国物理学会精心打造的英文旗舰期刊。历经四十年栉风沐雨,CPL已成长为中国物理学走向世界的窗口,更以客观的记录者见证了中国物理学从稳步发展到跻身国际前沿的非凡历程。

搭建交流桥梁,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声誉

创刊之初,CPL就承载着老一辈物理学家对我国物理学事业崛起的深切期盼,成为搭建中外物理学界交流的桥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等学界泰斗欣然受邀担任编委会顾问,以深邃的学术洞察力与全球视野,为刊物的定位、选题与发展方向精准把脉,从顶层设计上为CPL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让这份新生刊物自诞生起便立于高起点。

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振宁先生陆续在CPL发表了7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他的选择与付出,不仅是老一辈物理学家助力中国物理学提升国际地位的生动缩影,更为无数青年物理学者树立了扎根学术、服务国家的榜样。

自创刊以来,CPL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代表中国最高科研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物理学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声誉。其中,赵忠贤院士带领的团队在2008年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升至55K,成为至今仍未被打破的纪录。当时,赵忠贤院士果断决策,将这项成果投稿至CPL。文章经由CPL快速发表后,迅速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当年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一成果,也成为赵忠贤院士团队后续斩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的核心代表性成果之一。

在CPL发表的重要成果中,还有薛其坤院士团队2012年在界面高温超导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该成果不仅在国际上开辟了高温超导领域的新方向,也成为薛其坤院士荣获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以及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专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提高服务学界能力

2012年以来,CPL连续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登峰行动计划和卓越行动计划的支持,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在此过程中,编委和编辑部的倾情奉献对CPL的快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编委不仅对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预审把关,还负责精准匹配审稿人,让评审过程高效且公正。随着发表文章的质量不断提高,期刊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影响因子在过去6年间翻了4倍。2024年和2025年,CPL先后跻身JCR Q1区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一区,收稿量和发文量实现双增长,开始向国际一流期刊的目标迈进。

CPL还与《物理》《物理学报》和《中国物理B》牵头,每年在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年会上举办“中国物理学期刊专场报告会”。历经发展,这场学术盛会已汇聚超20家国内期刊共同参与,成为物理学界期刊交流的重要纽带。此外,四刊联合打造了“一路有理”学术报告会,成为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追踪学术前沿的平台,单场直播观众达10万人,为广大师生搭建起学术交流的桥梁。

创办精品栏目,快速发表一流科研成果

2012年,时任主编朱邦芬院士和几位副主编讨论决定在CPL开设一个高端栏目“Express Letters”,专注快速发表重要原创成果。经过多年耕耘,该栏目已获得中国物理学界的高度认可,为保护我国重大原创成果在国际上的首发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清华大学何珂、薛其坤和徐勇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一种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2Te4,可作为研究、调控多种拓扑物态和效应的平台。团队5月将论文投到CPL后,很快发表在“Express Letters”栏目。同年12月,《自然》杂志发表了国外科研团队的类似工作,并在点评文章中特别提到清华大学团队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快速发表,不仅彰显了中国科研团队的原创实力,也凸显了CPL作为中国物理学核心期刊,在推动前沿学术成果及时传播、搭建国际学术交流桥梁中的作用。

作为主编,我既为期刊的快速成长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高水平成果发表”与“高效率服务”的优势,秉持“依靠科学家、服务科学家”的办刊理念,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物理快报》主编


点评

《中国物理快报》四十年的发展,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物理学从崛起到融入全球科学舞台的壮阔历程。以赵忠贤、薛其坤等为杰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多地选择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此发表,彰显了期刊日益提升的学术向心力。

该刊的独特价值在于,成功地将“向世界展示中国”与“为中国科研服务”两大使命融为一体。它不仅系统呈现了铁基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等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创成果,同时有力保障了中国科研人员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成果首发权,凸显了本土期刊在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中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点评人:林海青,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左常睿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