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飞失利到一年四发,长七系列火箭打赢翻身战
来源: 综合新华网、科技日报等
编辑: 冷媚
2021-12-24 10:57:15
12月23日18时12分,我国在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2次飞行。

国内首次!“一箭双星”发射两颗高轨道主卫星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轨道卫星发射重量将达到6吨至7吨左右,而目前我国高轨道发射主力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为5.5吨。今年3月刚加入长征火箭家族的长七改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高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

一院长七改火箭主任设计师魏远明介绍,通常一箭多星发射任务都是1颗主星配合搭载卫星发射。由于长七改火箭运力充沛,本次任务要挑战我国首次新一代运载火箭“一箭双主星”高轨发射。

60.7米!在飞火箭身高TOP1

由于“双星”任务需要,长七改遥三火箭全长达60.7米,比年初发射的长七改遥二火箭高出了0.6米,是我国目前在飞的最高火箭。

该火箭芯一级、芯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助推器直径2.25米。其长细比(芯级长度/芯级直径)约18,也是国内长细比最大的火箭。又细又长的外形,意味着火箭姿态稳定性设计难度加大。

研制团队通过全箭模态试验掌握了火箭弹性频率,在此基础上开展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参数设计,并通过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验证,确保火箭姿态稳定和控制精度。>>详情


紧前策划、科学验证为研制提速

此次任务从2020年3月开始论证,2021年10月完成总装和所有研制试验。为了确保研制节点,研制团队紧前策划,严格过程控制,充分利用仿真手段保证设计不出现重大反复。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设计人员依然根据任务特点,专门策划了13项大型试验,对双星整流罩新研部段及联合操作等进行了充分验证,不仅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的正确性,也为发射场相关测试操作顺利开展了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优化试验项目、试验顺序,缩短了试验总周期。>>详情


从“失利”到“顺利”,成功离不开努力

去年,长征七号改遥一火箭发射失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很多人至今仍觉得揪心。去年4月,在完成故障定位后,型号负责人提出:“要组织长征七号改遥二火箭复飞,在2020年年底完成产品准备,让火箭具备出厂条件。”

不到一年时间,在执行原有空间站任务基础上,又增加一发火箭,对研制团队来说,难度很大。但没有人提出有困难,各个系统都努力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2020年12月30日,长征七号改遥二火箭完成出厂评审。在长征七号改遥二火箭研制过程中,团队不光准备了一发箭所需的产品,还进行了28项地面试验和74项技术状态更改。

今年,长征七号火箭执行了两次空间站任务,成功发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两次任务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长征七号均以出色的表现,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其间,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更是经历两次推迟发射,面对从未有过的情形,研制团队各系统从自己的产品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分析,确保产品在高温、高湿、高盐的复杂环境下保持正常状态。

此次发射长征七号改遥三火箭是长征七号系列火箭今年的第四次任务,标志着这一型号的火箭正式迈入了高强度、高密度发射阶段。>>详情


细节回顾:研究团队的蛰伏和攻坚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能否成功发射,关系着中国空间站“天地运输走廊”能否顺利搭建,更关系着后续载人航天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试验队员的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发射场传回的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后方保障人员马上追溯事件链,对现有的所有异常参数合并同类项,并提取8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单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复现试验。

分析人员、试验人员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尽快完成问题定位。同时,大家更深刻认识到,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真正的奋斗者,经得起考验和磨炼。放下心理包袱,全力以赴,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孟刚鼓励着每一名试验队员。>>详情


首次一年四发,长七系列火箭年度发射

“长七火箭2016年首飞,之前保持着一年一发箭的节奏,今年则是一年四发箭,由于飞行子样还比较少,我们需要一边理顺技术状态,一边适应高密度,难度还是挺大的。”孙海峰说。

一年来,研制团队在北京、天津、海南三地奋战,很多人不是在海南执行发射任务,就是在天津做试验。

长七火箭总指挥孟刚说:“一年四发箭,每发箭都有各自的特点,对型号队伍来说是个极大考验。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离不开前后方的大团结、大协作,也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辛苦付出,大家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真的是拼尽全力。”>>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