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陆续“放榜” 志愿填报求助“第三方”靠谱吗?
来源: 科技日报、澎湃新闻、光明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
编辑: 陈可轩
2022-06-24 13:32:12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对考生来说,即将进入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高考志愿如何报?AI填报高考志愿行不行?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靠谱吗?

2022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陆续启动

近期,各地陆续发布2022年高考成绩,并启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工作。这是考生和家长的心头大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考得好,还得志愿填得好才行。在新高考背景下,志愿填报难度陡增,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变成了专业科目组合,专业和录取规则不断变化,在给予考生更大选择权的同时,也提高了选择的难度。

河北省辛集中学副校长张英考表示,公布分数前需要做好志愿的填报准备工作,一共有四项任务:(1)准备好必要的资料,掌握2022年的高考招生政策。(2)选专业定方向。(3)搜集整理目标专业、目标院校的相关信息及数据。(4)根据平时或一模考试成绩,做出高考志愿预案。>>详情

6月9日,江苏南京,两名走出高考考场的考生做出胜利的手势。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771种专业

今年,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31种,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生物育种科学、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智慧水利等,这些专业都是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共有38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审批。

根据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加上此次新增列入目录的31种本科专业,目前,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771种专业,涉及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很多高校都依据办学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自身专业进行了动态调整,其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1773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点188个,新增专业点纳入相关高校2022年本科招生计划。从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的数量来看,有95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为新增备案专业中数量最多的专业,其次是智能制造工程,53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详情


良莠不齐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应运而生

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面临的新一轮“考试”。一些地区能填报的志愿数量超过100个;一些高校新增了本科专业;一些专业设置了选考科目的要求……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填好志愿,要做的功课确实不少。近年来,花样百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应运而生。既有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教育博主,也有专门的高考志愿服务机构。甚至还有所谓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填报服务,号称只要输入个人高考成绩,系统就会智能匹配符合学生情况的报考院校,“填报志愿一键搞定”“分分钟选出专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现存高考志愿相关企业2033家。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考志愿服务市场还非常不规范。各类服务收费不等,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其实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背景,按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一些人号称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实际上国家从没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培训机构出示的证书上,甚至有明显的英语翻译错误。而所谓的大数据填报,其实都不用去分析背后的数据是否靠谱。志愿填报本质上是在综合考虑个人成绩、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因素下做出选择,数据顶多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又如何能决定考生的专业和院校?市场背后的荒唐,由此可见一斑。>>详情

图为2022年海南省普通高考网上评卷现场。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积极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等公共服务,深入实施“2022高考护航行动”: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五个一”活动,举办“2022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等。

同时,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向考生和家长开展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请考生综合参考本地招生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梳理汇总的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将其形式特点公布于众,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比如,虚假宣传拥有所谓“内部信息”、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咨询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假借咨询服务名义进行诈骗等。>>详情

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 摄

AI填报志愿“只可参考,不可迷信”

一些公司标榜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按照指定分数查找院校、名次,模拟高考志愿填报,智能推荐报考院校。对于AI填写志愿,考生群体观点不一,有人对填写结果持怀疑态度,也有人表示在模拟填报志愿环节会参考此类工具计算结果。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考生和家长选择AI志愿填报需保持理性,比如软件根据大数据推测出某专业的录取分线很低,就可能会出现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此类软件的计算结果只可参考,不可迷信。

储朝晖建议:“其实AI就是一个信息工具,可能有一部分学生需要,但它不是必要的。这些信息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综合来看,永远不要把AI当成决定自己报考志愿的神器,而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参考的工具。”>>详情

6月9日,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考点外,家长等待考生结束最后一科考试。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盯着“分数最大化”是踩最大的坑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志愿填报服务成为产业很正常,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不过,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志愿服务。

陈志文表示,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可以寻求第三方帮助,无论“第三方”是智能工具,还是老师、家长、前辈……但前提是在深入细致地研究讨论后,考生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想清楚——任何第三方都无法替孩子完成这件事。“我看到有些家长很任性,花了上万块钱委托人给孩子生涯规划,你仔细想想,你是对孩子负责还是不负责?”

陈志文还提醒,志愿填报中有一个倾向特别需要警惕,那就是盲目追求所谓的“分数最大化”。高考志愿涉及人生规划,不是在菜市场挑白菜。“我考了500分,上了个可能需要502分的,就叫捡漏;上了个需要498分的,就是吃亏。账不能这么算。”陈志文说,志愿填报,首先要明确前行的方向,如果连方向都丢了,“一味盯着‘分数最大化那就是踩最大的坑”。>>详情

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 图